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士

司士

官名。①殷朝五官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郑玄注: “此亦殷时制也。”②西周掌百官狱讼刑罚之官。《牧簋铭》: “王若曰: 牧,昔先王既命汝乍司士,今余……命汝辟百寮。”③春秋晋国车右属官,掌训练勇力之士以供驱使。《左传·成公十八年》: “晋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荀宾为右,司士属焉,使训勇力之士时使。”孙颖达疏:“司士,车右之官”,“春秋之世,车右为尊,此司士盖《周礼》司右之类,为车右属官。”④ 司马属官,掌群臣朝仪班位。《礼记·文王世子》: “庶子之正于公族者”,“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郑玄注: “司士,亦司马之属也,掌群臣之班,正朝仪之位。”兼掌大夫宾客馈食之礼。《仪礼·少牢馈食礼》: “司马刲羊,司士击豕。”贾公彦疏: “案《周礼》注: ‘司空承豕’。司士乃司马之属官,今不使司空者,诸侯犹兼官,大夫又职职相兼,况士无官,仆隶为司马、司士,兼其职可知,故司士击豕也。”又掌士射仪之礼。《礼仪·大射礼》: “大射之仪”,“司士戒士射,与赞者。”郑玄注: “赞,佐也,谓士佐执事不射者。”⑤ 《周礼》官名,为夏官司马之属,下大夫爵,掌群臣名籍、爵禄、正朝仪之位; 掌国中士治戒令; 凡祭祀、会同、大丧、军事,掌士之戒令行事。西魏、北周仿《周礼》置六官,于夏官府置,以中大夫为长官,统中士、下士。⑥唐朝京县置,有佐四人、史八人。⑦司士参军事的省称。


官名。商代为天子五官之一。见《礼记·曲礼下》。周代掌群臣名籍、爵、政令等事。《周礼·夏官·司士》:“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掌国中之士治,凡其戒令。”

唐朝县有司士,主管河津营造桥梁廨宇之事。见《通典·职官十五·总论郡佐》。

猜你喜欢

  • 蒙古翻译房

    官署名。清朝理藩院所属办事机构之一。掌蒙古语文翻译之事。以蒙古员外郎一人主之,下设主事、经承等员。

  • 和林等处行中书省

    元朝官署名。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由宣慰司都元帅府改立,治和林,简称和林行省。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行政院政务处

    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的内部机构。其职掌为:一、本院会议事项;二、审核所属各机关行政计划及工作报告事项;三 关于调查事项;四、设计及编译事项。设处长一人,参事六至十人,科长四至八人,科员、编审员若干人。处内

  • 太子内坊丞

    官名。北齐置。太子内坊次官,不入品。隋及唐初沿置,设二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置为太子内坊局次官,员二人,从七品下。

  • 福建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清都察院所属福建道主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三至五人。后增至七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都察院亦设三人。秩正七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乾隆十四年(1749)定制,设掌

  • 侍中武卫将军

    将军名号,三国吴置,掌武卫,领中外诸军事。《三国志·吴书·孙綝传》:“綝始为偏将军,及峻死,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

  • 双宣

    官场用语。宋朝翰林学士院每日有学士一员入值,遇朝廷有大除拜,则召两员同时入值分撰制词,称双宣。

  • 公使人

    元朝官署中职司杂事的人员。包括跟随官长的祗候,外出勾捕的曳剌,看守监狱的禁子等。头目称为首领或总领,副职称面前。北方在四两包银户、南方在税粮三石以下户内选差; 免纳科差、税银,免当杂泛差役,并可支请食

  • 右春坊

    官署名。属东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典书坊置,掌侍从、献纳、启奏,职比中书省。咸亨元年(670)复名典书坊,睿宗景云二年(711)再改为右春坊,长官右庶子二员,次官中舍人二员,另有太子舍人四

  • 都大提举榷茶司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改茶马司置,职掌如故,设都大提举榷茶公事领之。后改称茶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