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
1、掌管国家粮仓的官署。始于秦,汉沿置,属治粟内史和大司农,其后,历代沿置。南朝梁分属司农卿和太府卿,北齐和隋属司农寺,金属太府监,元属宣徽院。其长官分别为太仓令、太仓使、太仓提举、太仓大使等。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司农卿》、《续文献通考·职官六·太府监·宣徽院》。
2、设于京城的大粮库,即国库。《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掌管国家粮仓的官署。始于秦,汉沿置,属治粟内史和大司农,其后,历代沿置。南朝梁分属司农卿和太府卿,北齐和隋属司农寺,金属太府监,元属宣徽院。其长官分别为太仓令、太仓使、太仓提举、太仓大使等。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司农卿》、《续文献通考·职官六·太府监·宣徽院》。
2、设于京城的大粮库,即国库。《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官署名。渤海国置,右六司之一,置卿一人,又有郎中、员外。
参见“十忠将军”。官名。将军名号,梁有此将军。见《隋书·百官上》。
宋朝太学职事名。即职事学录。参见“学录”。
官名。唐初置,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左承务郎,咸亨元年 (670) 复旧称。员一人,从五品,掌受付诸司之事,举正稽违。右司郎中缺,则兼行其职。北宋前期,用为文臣叙迁之阶,不领本职,为五品寄禄官。神宗
官场用语。宋朝选人改官的一种程序。经磨勘许改京官的选人,数人结为一甲,定期引见皇帝,称为班引。引见时,选人在便殿立班,逐一宣名,皇帝有疑者,即命吏部复验,如不中选,则取旨裁决。宋代选人改官的一种手续。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设军衡司,南京临时政府于陆军部设军衡局,以局长为主官,分任官、赏赉两科。北洋政府时期复设“军衡司”。参见该条。
即“小稍伯下大夫”。
小吏名,汉朝末年冀州置,掌行杖。《三国志·魏书·贾逵传》:“充,咸熙中为中护军。”注:《魏略列传》:“及到梁淇,使从者斫问事杖三枚。”后世官府多置,唐朝大理寺置问事一百人,掌决罪人。宋以后省。参看《新
又作“奉辇大夫”。官名。唐置,见“奉舆局”。
官名。北周武帝宣政元年 (578)置。亦称大司武。司武原设中大夫为长官,尉迟运兼司武时,防御卫王宇文直作战有功,特置上大夫为长官,使尉迟运任之。分置左、右,员各一人,总宿卫军事。权任很重,在宫廷政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