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常卿

太常卿

汉、晋、南朝宋、齐、北魏为“太常”的尊称。南朝梁定为官名,十四班,掌宗庙祭祀礼乐宾客车舆天文学校陵园等事,领明堂、二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令、丞,陵监、国学及协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等。陈因之,三品、中二千石。北齐置为太常寺长官,三品,掌管宗庙祭祀礼乐。历朝沿置。以其掌礼乐祭祀,或称乐卿。隋、唐正三品。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奉常正卿,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名司礼卿,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又或委大臣为礼仪使,总制定礼仪之事,置太常礼院参议礼制,本官职权渐轻,唯掌祭祀礼乐之事务,其政令则仰承礼部。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仅表示品级俸禄,不预寺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正四品。南宋因之。自南北朝迄宋,位列诸卿之首,事权虽有削夺,地位清要。辽、金沿置,地位渐轻,金从三品。元初不置,唯以寺丞、翰林管理寺务,世祖至元九年(1272)始置,正三品。武宗时改升太常寺为太常礼仪院,遂罢。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置为太常司长官,明洪武三十年(1397)复为太常寺长官,正三品。明南、北京各置太常寺,均设寺卿,南寺卿多以科甲出身者充任,北寺卿则自永乐(1403—1424)以来,常由乐舞生累资迁任,甚或加礼部侍郎、尚书衔掌寺。至隆庆(1567—1572)初始改用科甲出身者。清朝置满、汉各一员,正三品,掌管坛庙祭祀。或隶礼部,或独立。又别委管理寺事大臣总领寺务,位在其上。明、清位次大理卿。光绪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省入礼部,遂废。自北齐以来,亦称“太常寺卿”。参见“太常寺”。


官名,汉置,俸中二千石,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有丞一人。见《后汉书·百官志》,后世多沿置。参看“太常”条。

猜你喜欢

  • 向导总统

    官名。见“向导处总统大臣”。

  • 强弩司马

    官名。西晋置。为宿卫禁军将领之一,侍卫皇帝。《晋书·职官志》: “二卫始制前驱、由基、强弩为三部司马,各置督史”。北周亦置,为无职掌的散官,亦可作为起家官,正二命。武官名,晋置,为三部司之一。《晋书·

  • 循资格

    唐开元时制定的铨选法规。以年资为擢用官吏的条件,与北魏的停年格性质相同。《新唐书·选举志二》说:“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限年蹑级,不

  • 县司法公署审判官考试

    北洋政府选拔县级司法官的考试制度。依照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五月一日公布的《县司法公署审判官考试任用章程》的规定关于县司法公署审判官的考试由各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于省会组织典试委员会执行。典试委员会设

  • 封疆大吏

    明清对地方高级官员之统称。简称封疆。明清指三司长官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清朝指总督和巡抚。以其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故比之于古代分封疆土之诸侯。亦称疆臣、疆吏。指明清时代的总督或巡抚。参看“封疆”条。

  • 定远将军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始置。位武职十二班,专施用于外国。唐朝置为正五品上武散官。宋沿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遂罢。明朝再置为武散官,从三品,升授。明朝武官散阶,从三品,初授怀

  • 奉义将军

    官名。三国蜀置,诸葛亮收伏姜维后,辟其为仓曹掾,加此职,封当阳亭侯。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大通三年(529) 罢。杂号将军名,三国蜀置,姜维曾任此将军,掌

  • 捕盗将军

    将军名号。新莽置。《汉书·王莽传》:莽遣捕盗将军孔仁将兵与郡县合击,岁余。”杂号将军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征伐镇压饥民。《汉书·王莽传中》:“(谷贵民饥)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为盗贼,……莽遣捕盗将军

  • 宰杀务

    见“供庖务”。

  • 护夷中郎将

    官名。北魏置。掌管东部少数民族事务。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三品中,二十三年改为从三品。下设护夷校尉佐之。北齐沿置,从三品官名。晋朝设有此官,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掌护南夷。见《晋书·职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