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子将

子将

官名。①唐朝横河、高阳、唐兴、恒阳、北平等五军,每军一万人,分三番教习,每一千人置子将一员,以果毅都尉充任。②唐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子从训,于牙兵外另聚亡命五百人,号子将,激起牙兵变乱。


官名。唐制,每军大将一人、副将二人、总管四人、子将八人。子将即小将,掌布列行陈金鼓和部署卒伍。参看《资治通鉴》唐开元四年“时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奉使在突厥”胡三省注。

猜你喜欢

  • 谟宁令

    官名,西夏置,意为天大王。西夏党项语“谟”即天,“宁”即王,“令”即大。景宗显道元年(1032),元昊立官制时,此为蕃官名号之一,授重巨野利仁荣。

  • 医效郎

    阶官名。金太医二十五阶之第二十二阶,秩正九品上。元十五阶之第十二阶,秩正八品。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太医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正九品上,称医效郎。见《金史·百官一》。

  • 小县

    县的等级之一。见“大县”。

  • 土官

    元、明、清三朝对少数民族地区世袭地方官之统称。明中期以后又称“土司”。元始设,凡以少数民族首领任地方官者即称之,其名号与流官无别。明清沿元制,且有发展。专设名号,以别于流官。又以领土兵及守土之别,分为

  • 左右司过

    官名。即左司过、右司过。掌纠君王过失。战国赵国设左右司过。《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年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参见“司过”。官名合称,即左司过和右司过的合称。掌纠正国君的过错。战国时

  • 司谒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为春官府典命中大夫属官。北周沿置。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

  • 王后

    简称“后”。周朝天子的配偶。后宫女官之长。《周礼·天官 ·内小臣》: “内小臣掌王后之命。”1、国君。古代国君称后。王和后都是指国君。《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王后维翰,王后烝哉。”传:“后,君也。

  • 待补法

    南宋太学招补新生的一项规定。孝宗淳熙四年(1177),太学行混补法,以考生太多,遂改待补法加以限制。后每遇科举年分,诸州未解发者百人取三,选解试时有两场或一场试卷文理优长者,于本州备案,待太学补试,出

  • 中都都商税务司使

    官名,金朝置。正八品,掌从实办课以佐国用。其佐官有副使一员,正九品。都监一员,从九品,掌签署文簿、巡察匿税。见《金史·百官三》。

  • 主文

    主文卷之考官。范镇《东斋纪事》卷一:“景德中,李迪、贾边皆举进士,有名当时。及就省试,主文咸欲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