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孝廉

孝廉

选拔官吏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原为二科,汉武帝采纳童仲舒建议,于元光元年 (前134)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其后多混同连称,而为一科,所举也不限于孝者和廉吏。察举孝廉为岁举,郡国每年要向中央推举一至二人。被举者大都先除受郎中。东汉顺帝时,左雄奏请郡国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课试,以观其能。其后遂为制度,为汉朝仕进主要途径之一。三国魏黄初二年(221)令郡国口满十万者举孝廉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三年,又令举廉不限年齿,老幼皆可。蜀、吴亦由郡举孝廉。晋沿魏制,尚书郎缺,从孝廉中补,须经策试,合格者补令、长。东晋以来,大郡岁各举二人,郡国仍举一人。十六国、南北朝沿之,地位不及秀才、国子生。时察举权归州郡中正,依九品官人之法,所举皆世家豪族子弟,无须策试。隋唐只有秀才之科,无孝廉之举。至明朝,为荐举之一种,亦用称乡试合格者。清朝亦然。


1、汉朝选拔举荐人才的项目之一。孝指孝悌。儿子孝敬父母称“孝”,弟弟尊敬哥哥称“悌”。廉指廉洁的官吏。汉制规定,每年郡国从所属吏民中推举孝、廉各一人。到东汉,合孝廉为一,郡国每年从二十万人中推举孝廉一人,边远郡县从十万人中推举一人。所举孝廉,朝廷多任之为“”。

2、明清两朝“举人”也称“孝廉”。

猜你喜欢

  • 鸾台侍郎

    官名。即门下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为黄门侍郎,玄宗天宝元年 (742) 复名门下侍郎。参见“门下侍郎”。官名。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黄门侍郎为鸾台侍郎

  • 佐理

    助理。《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夫贤人君子,所以兴隆大化,佐理时务者也。”

  • 护銮书制学士

    官名。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翰林院置,当时庄宗初建号,故特立此名。

  • 左郡

    南朝宋、齐时在蛮族聚居地区所置的郡。因当时习称蛮族为“蛮左”,故以为称,《宋书·州郡志二》“南豫州·南陈左郡大守”条记该郡于“孝建二年(公元455年)以蛮户复立”。

  • 合班

    宋代称百官上朝时的班位次序为合班。亦称“杂压”,见该条。

  • 府道纪司都纪

    道官名。明清时于府设道纪司,主官有都纪,管理府内道士,秩从九品。其佐职为副都纪,秩未入流。

  • 左戎卫将军

    官名。即左领军卫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左领军卫将军。

  • 御者

    参见“御”。

  • 盐政司

    官署名。民国二十五年改盐务署为盐政司,掌盐政等事。参看“盐务署”条。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原置盐务署,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改为盐政司。管理盐及硝磺的产制收储及运销。以司长为主官,下设科长、

  • 总治河防使

    官名。元置,《元史·贾鲁传》载:“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