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

官名。三国魏始置,为大臣加号,意谓与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礼制、待遇相同,许开设府署,自辟僚属。两晋南北朝因之。北周置为勋官,九命; 武帝建德四年(575),改“开府仪同大将军”。隋置为散官名号,初为正四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从一品,位次王、公。唐沿置,为文散官第一等。勋官号中亦有之,从四品上,高祖武德七年(624)改为轻车都尉。玄宗开元(713—741)以前,散官皆给俸禄,得依本品班次预朝会。北宋前期为从一品文散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用为文臣寄禄官,从一品,地位与改制前之使相同,亦号称“使相”。辽朝亦置,为散官最高一阶。金沿置,为从一品文散官。


汉魏间始有“开府仪同三司”之号,三司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司都有官属,“开府仪同三司”,指设官、待遇与三司相同。如做加衔,其本身必另有其他职务。唐、宋、元三朝以开府仪同三司为一品官阶。只称“仪同三司”者,为次一级。见《历代职官简释》。

猜你喜欢

  • 兴屯道

    专职道员名。清初在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置兴屯道,后废。

  • 巡关御史

    官名。明置,明代监察御史有巡视关务的,称巡关御史,如宣德四年设立钞关御史。见《明史·职官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专差御史名。明置,其职有二:一是巡视边关,其所掌为巡视由居庸关抵龙泉关以及由山海关

  •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直接办事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 在抗日战争期间其编制几经扩大,编制最大时期为一室三处:侍卫长室,专管委员长的警卫侍从,所辖警卫大队相当于一个营的兵力。第一处分设第一至第三组,第一组掌

  • 印务参领

    官名。清朝八旗都统衙门之属官。又称“协理事务参领”、“印房参领”。雍正十三年(1735),省左、右司掌关防参领设。乾隆元年(1736),复定员额,满洲旗各二人,蒙古旗各一人,汉军旗各二人,共四十人。各

  • 安人

    命妇名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以封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明朝亦置,封六品官员之妻。其因子孙得封者称太安人。清朝亦为六品官之妻室的封号。封号名。宋徽宗时所定命妇的封号,在宜人下边。从朝奉郎

  • 司书生

    官名。清末新陆军职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军十五人,每镇十五人,每协二人,每标二人,每营六人(炮队五人),正七品,协军校充,奏补。掌文牍缮录。军中佐官名。清末设于新军军、镇、协

  • 县尊

    明清时知县之别称。对县官的尊称。其属员、部下都可这样尊称县官。

  • 题补

    清朝吏部铨选制度。乃补授官员之方法。按官员铨选章制规定,凡应具题补授之官员出缺,某上司在应补或应升此缺人员中拣选,题请补用,称题补。

  • 太子右奉裕卫

    官署名。即太子右内率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咸亨元年(670)复名右内率府。

  • 军乐排长

    官名。清末新陆军职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镇一人,正六品,副军校充,奏补。掌佐队官管理军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