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枢密使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永泰(765—766)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宫庭奔走,宣传机密诏奏,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学士。僖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任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侵夺宰相之权,地位极重,与两军中尉合称“四贵”。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崇政院使,以士人充任,备顾问、参谋议,出纳诏奏,职权与唐略同。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旧名,以宰相兼,为枢密院长官,又置枢密院使一人,权侔宰相。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废,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宋沿置,仍为枢密院长官。太祖建隆三年(962)罢宰相兼任,专掌佐皇帝管理军政,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号称执政,与宰相同执朝政,有发兵之权,无拥兵之重。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另置知枢密院领其职。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复以宰相兼,定为从一品,二十六年又罢。三十二年再令宰相兼,迄宋亡不改。辽北、南枢密院皆设。北院枢密使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领契丹军马; 南院枢密使掌汉人兵马之政。西夏枢密院亦设。金朝从一品,掌武备机密之事。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以皇太子真金兼领。武宗、仁宗、顺帝时,皆曾令皇太子兼领。另置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实际长官。参见“枢密院”。


官名。唐代宗永泰年间始置枢密使,由宦官担任,掌承受表奏;后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尽诛宦官,改由士人担任。后唐改崇政院为枢密院,改崇政使为枢密使,掌武事。其后宋、辽、金、元皆置枢密使,为枢密院主官,掌军机国防等兵事。参看“枢密院”条。

猜你喜欢

  • 掌法案

    官署名。宋朝太常寺与大晟府所属机构。掌礼乐之法。

  • 运署谒者

    官名。南朝梁、陈置,流外三品蕴位。

  • 大都提举资善库

    官署名。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掌宣政院钱帛之事。秩从五品。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官署名。元置,属宣政院,秩从五品,掌钱帛之事。置达鲁花赤、提举 、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 弩坊署令丞

    官名。唐初有弓弩署,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改为弩坊署,属军器监。设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出纳予矟、弓矢、排弩、刃镞、杂作及工匠。所属有监作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典事二人。

  • 院虞候

    宋朝司理院虞候简称。包括节级、狱子等,掌管牢狱人犯,通常差第四等以上户充,为州役之一。公人名。宋代州役之一,为司理院虞候的简称。有节级(小头目)、狱子等,掌看守牢狱人犯。一般差第四等以上人户充任。

  • 解州盐使司

    官署名。金朝为七盐使司之一。掌食盐产销。设在澄城县(今属陕西),行盐地面为河东南北路、陕西东、南京河南府及陕、郑、唐、邓、嵩、汝诸州。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五品、正六品。下设判官、管勾、同管勾、都监、

  • 食官

    官名,属食官令、长,掌先帝陵祭祀之食品。见《后汉书·百官志二》。

  • 太学典录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七品下,二十三年官品令未载。

  • 宫闱令

    官名。① 隋朝内侍省宫闱局长官,置二员,正八品。用宦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置为长秋监宫闱署长官,参用士人。唐朝变为内侍省宫闱局长官,置二员,从七品下。掌侍奉宫闱,出入管钥。②宋朝宗正寺属官,以入

  • 美人

    妃嫔封号。西汉置,视二千石,比少上造。东汉亦置,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汉末魏置为第五等内官。三国魏明帝太和(227—233)中定比视二千石。晋武帝重定内官,位三夫人九嫔之下,爵视千石以下。十六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