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经筵

经筵

儒臣向皇帝讲授经史之制度。汉成帝时,曾召郑宽中、张禹朝夕至金华殿,讲说《尚书》、《论语》。北魏孝武帝复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命儒臣讲《孝经》、《礼记》、《大戴礼》。至宋朝始成定制。宋太宗曾以著作佐郎吕文仲为侍读。真宗时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仁宗时又设崇政殿说书。皆掌进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自二月至端午日、八月至长至日,逢单日入侍迩英阁,轮流讲读。英宗命司马光编集历代君臣事迹,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每开经筵,常令进读。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但以侍从以上兼侍读、侍讲。南宋时,侍读、侍讲多以台谏官兼任。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置奎章阁学士院,设大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等官。掌进读经史,考历代帝王之治。顺帝时废。明初令文学侍从之士进讲经史,无定日,定所。英宗正统元年(1436)定制,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开经筵于文华殿,寒暑暂免。其仪式极为隆重,勋臣一人知经筵,内阁大学士成知、或同知,六部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侍班,由翰林院、春坊之官及国子监祭酒进讲。中叶以后,皇帝常借故不到,遂形同虚设。清朝设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 讲官,满、汉各二人。掌进读讲章,敷陈训典。


天子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汉宣帝诏诸儒讲五经于石渠阁;唐玄宗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院,选耆儒日一人侍读,并置集贤院侍读学士、侍读直学士;宋朝始称经筵,每年二月到端午日,八月至冬至日,逢单日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元明清三代沿承此制,但讲期不一。参看“经筵讲官”条。

猜你喜欢

  • 泉府官

    泛指泉府官员,参看“泉府”、“泉布”条。

  • 省事

    官吏名。①诵读文书的小吏。西晋始置,隶尚书令。《晋书·职官》: “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盖自此始。”品职章服与令史略同。惠帝元康(291—299)中太子詹事属吏亦有之。南朝宋尚书省

  • 甸戎

    官名。西周散国置。掌藉田之官。《散氏盘铭》:“矢舍散田”,“散人小子眉,田(甸)戎微父”。

  • 卜筮生

    杂任职名,唐置于太卜署,员额四十五人,从卜博士学习占卜之事,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充任卜师。

  • 秘府中书郎

    官名。三国吴置,秘府属官,典掌秘府所藏图籍,多选用文学之士,或作为起家之职。《二国志·薛综传》: “(薛)莹字道言,初为秘府中书郎”。官名,三国吴置,属秘府,掌秘府所藏图书秘籍。《三国志·吴书·薛综传

  • 西南路招讨府

    即“西南面招讨司”。

  • 交涉使

    官名。清末地方各省交涉使司之主官。掌主邦交。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始置于奉天、吉林二省。正三品。宣统二年 (1910),直隶、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云南亦援例续置。官名,清朝置,正三品,

  • 内官监

    官署名。明清宦官衙门之一。通掌内史名籍,总督名职。明洪武十七年 (1384) 置,设令、丞、典籍等官司之。二十八年更定职秩,设正四品太监一人为主官,下设左、右少监,各一人,左、右监丞各一人及典籍、长随

  • 书办

    清朝各部的低级职员,不在官制之内。办理例行的文书事务。官名。掌文书等事。明代入直文华殿中书房者,称文华殿书办,为皇帝近臣。内阁又有书办。后专指各部曹及地方衙署的掌案胥吏。见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九·内

  • 平戎校尉

    官名。南朝梁、陈置。设于南秦州、梁州,由刺史或将军兼领,负责镇压少数民族。其官府称小府,府佐品级随府主军号轻重而定,一般减大府一阶。陈定为拟六品,比秩千石。官名。梁陈置,陈制秩第六品,主护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