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翻译科

翻译科

清代特定的科目。仿金代女直(女真)进士科而设,专限八旗子弟应试。清初,满文与汉文相辅而行,故汉人之得庶吉士者,往往令其学习满文。其后满人多已汉化,满文用处不多,而满人能通满洲语文者亦日见其少,因此设置此科以为八旗士子进身之阶。分为满洲翻译与蒙古翻译两种。凡以满文译汉文,并以满文作论者为满洲翻译;以蒙古文译满文者为蒙古翻译。亦分童试、乡试、会试,与文武科相同。顺治时只考取翻译生员,雍正间又考取举人,乾隆时始定会试中式后复试及格者赐进士出身,满洲翻译以六部主事任用,蒙古翻译则分发至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年又规定复试优等者可充任翰林院庶吉士,但员额仅一、二名,无殿试分甲之例。凡由翻译科取得生员、举人、进士者,均加“翻译”二字,以区别于一般的进士科。

猜你喜欢

  • 管理乐部大臣

    官名。清置,为乐部的长官,见“乐部”。

  • 署笔帖式

    官名。清朝职官之一种,即尚未实授之笔帖式。所设机构,亦有额定人数。

  • 司仓中大夫

    官名。北周时地官府司仓司长官 (一说以司仓下大夫为长官,未设中大夫职),武帝建德(572—578)初,杜杲曾自司城中大夫迁此职。正五命。其职掌参见“司仓下大夫”。

  • 藻思清萃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 属文类科目。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诏举,赵冬曦及第。

  • 五城御史衙门

    官署名。明清稽察京师地方之机构。明正统十三年(1448)置,分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巡城御史。掌提调锦衣卫、五城兵马司维持地方治安之事。清顺治(1644—1661)中沿置,中、东、西、南、北五城分置

  • 期奔巴

    唐古特官。清设于后藏,属唐古特文官。员额不定,其职掌为佐大期奔管理马厂。民国时期沿置。

  • 检验员

    检验死伤的专职人员。国民党改府设于法院及县司法处。旧称“仵作”,参见该条。

  • 中大夫

    ①爵名。春秋始置。晋、齐等国分大夫爵为上、中、下三等,为其中第二等。郑国置称 “亚大夫”。战国魏沿置。②官名。秦、汉时置,为皇帝侍从官员,属郎中令,秩比二千石。掌论议,侍从皇帝左右,无定员,多至数十人

  • 邦伯

    周朝诸侯之长。《尚书·周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召诰》:“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指州牧、州刺史。《书·召诰》:“命蔗殷,侯甸男邦伯。”注:“邦伯,方伯,即州牧也。

  • 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府

    官署名。元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置上都路总管府,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给留守司印,皇帝幸大都时行留守事,皇帝还上都则行使总管府职权。十九年(公元1282年)合留守司与总管府为一署,改建为上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