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
官名。唐、宋州府衙门胥佐统称。唐末、五代,多由衙校充当,称将吏衙前,属军职,分管州府各种公务,有都知兵马使、兵马使、中军使、都押衙、押衙、教练使、子城使等名目。宋初沿置,不属军职,用为公人迁转之阶,掌主管官物、辇运、场务、仓库、馆驿、河渡等。徽宗政和三年(1113),改称都史、副史、介史、公皂、衙皂、散皂、上隶、中隶、下隶等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复旧称。乡里又有乡户衙前、里正衙前,多差民户轮充,神宗行免役法后,募人充当。
公人名。宋代州役之一,有若干名目: 由衙校充当者,称为“将吏衙前”; 由押录充当者,称“押录衙前”;由里正充当者,称“里正衙前”;由富户充当者,称“乡户衙前”。其职任为掌官物的押运和供应,常主持场务、仓库、馆驿、河渡、纲运等。若短失官物,须负赔偿之责,往往因此破产。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实行免役法后,衙前改为雇募或投充,不再论差乡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