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上都

上都

蒙古古城名。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宪宗五年(1255),忽必烈受命驻守该地,为巨镇。次年,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兴建城郭宫室,为藩府驻所。中统元年(1260),即帝位于此,称开平府。四年(1263,一说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置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九年,升中都为大都(今北京),作为元朝都城后,上都为常驻之夏都,每岁巡幸,未暑而至,先寒而南,与大都并称两都。规模宏伟,有内、外城、外苑三重。城周约十八九里。内城为皇宫,外城为市区,是商贾工匠聚集之所,城内有衙署60所,手工匠管理机构和厂局120处,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红巾军攻克上都,焚宫阙,自是未得恢复。

猜你喜欢

  • 卡那卡那布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卡那卡那布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现在只有300左右,居住在高雄县南梓仙溪上游,三民乡的民权和民生两个村中。卡那卡那布人和布农人,排湾人、泰耶尔人、邹人、

  • 爱达必斯达延诺延

    见“宾兔”(1948页)。

  • 开元路

    元地方政区名。蒙古汗国于金哀宗天兴二年(元太宗五年,1233)灭东夏国后,于乙未年(1235)立开元、南京两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将两万户府更属辽阳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置开元路(一说金末蒲

  • 提孤

    十六国时期鲜卑乙弗部首领之一。乌地延从弟。驻牧于西海(又作曲海、屈海、青海,即今青海湖)一带。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从乌地延降西秦乞伏炽磐。不久,举兵反秦,率5千余户西迁,受凉州刺史出连虔招喻,

  • 佛朵秃河卫

    见“弗朵秃河卫”(670页)。

  • 宣诏省

    官署名。渤海王国仿隋唐制置。为辅佐国王统治的3省之一,为左省,比唐之门下省。负责审议中台省提出的政令,掌宣纳王命,司礼仪。设左相1,为省长官,比唐侍中,与大内相、右相共同审议王国军政要事并作出决定;左

  • 马尼岗六根卡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在珞瑜所置的六个定。藏语音译,※“马尼岗”为地域名,“根卡”即※“定”。19世纪上叶按地域区划为:第一根卡管理岗锗、打米勇、岗布、仁古、井绒、岗龙和兰波等村;第二根卡管理帕拉、约班、东

  • 阿格勒

    撒拉语音译,意为“村庄”。旧时撒拉族社会基层组织。流行于青海、甘肃等地。一种由若干孔木散(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远亲组织)经多次变化反复组合而成的地缘组织。既包括有血缘关系的若干个孔木散的人,也有若干个无

  • 额勒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额勒臣”、“额里臣”。《元朝秘史》、《华夷译语》均释为“使臣”,亦有“差官”之意。早在蒙古国建立前,各部已有此职,蒙元时期沿用。其人多临时委派,充本部代表,办理与其他部交涉联系

  • 也希丹毕嘉索

    即“罗藏丹森讲索”(1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