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兰木伦河

乌兰木伦河

①青海大通河上游的蒙古语名称。意为“红河”。《清史稿·地理志·青海和硕特部》载:“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汉魏以前为古羌族居住区。两晋、隋、唐时期为吐谷浑居牧地,其后为吐蕃控制。明代,撒里畏兀儿族(今裕固族)入居该地。嘉靖二十二年(1543),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兵入青海,在该河的巴彦尼库地方败撒里畏兀儿部落,强征贡赋,俺答汗亦在战斗中负伤。三十七年(1558),俺答汗再次入青海,败畏兀特及撒里畏兀儿部落,并留其子丙兔居青海,该地区遂被青海土默特分部控制。崇祯五年(1632),喀尔喀蒙古领主朝克图台吉(却图汗)入青海,占领该地。十年(1637),固始汗率和硕特部入青海,擒杀却图汗,该地区遂成为和硕特部的居牧区。今设海北藏族自治州。 ②陕西窟野河上游的蒙古语名称。意为“红河”。宋、元、明时期汉文史籍称作屈野川,清代称紫河。当地蒙古族一直称之为乌兰木伦。源出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流,经神木,注入黄河。明正统(1436—1449)以前,在明朝辖区内。“土木事变”后,一度为瓦剌也先占据。成化六年(1470),西蒙古野乜克力部的霤加思兰、亦思马因、亦不剌等入居该地。明朝将防线内移,沿神木至榆林一线修筑长城,河套地区处于东蒙古右翼控制之下。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败亦不剌等,将该地区封予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作为鄂尔多斯万户的世袭领地。明末被后金征服,入清朝版图,属伊克昭盟。今其上游属内蒙古伊克昭盟,下游属陕西省神木县。

猜你喜欢

  • 老边

    见“柳条边”(1576页)。

  • 蒙古骑兵独立旅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所辖的一支武装。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建立,国民党傅作义部队中的三支蒙古武装,不满国民党的民族歧视政策,弃暗投明,经过整编,改为骑兵独立旅,由李森任旅长,寒峰任政治

  • 宗元

    见“耶律重元”(1316页)。

  • 碉房

    藏族地区的住房。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地区。用石块或砖砌成约三四尺厚的墙,以木作柱,楼层间用木板相隔,平顶,一般为2层,富者有3—4层的,底层为牛马厩或仆人住处,二层以上住人,最高层为佛堂,房屋

  • 德楞泰

    ?—1809清朝大臣。正黄旗蒙古人。伍弥特氏。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前锋授为蓝翎长。随征金川、台湾,俱有功。累迁参领,赐号“继勇巴图鲁”。五十七年(1792),随将军福康安、参赞海兰察抗击入侵后藏

  • 蒙古月刊

    蒙文文化改进会创办的刊物。1930年1月1日创刊,铅印,16开,蒙汉合璧。设在北平宣武门外石竹灯庵三号。以研究蒙古社会问题及发展蒙古实业,改进蒙古文化及疏通蒙汉之间的隔阂为宗旨,设蒙古社会、政治、经济

  • 镇守太监

    见“钦差镇守辽东太监”(1671页)。

  • 马新贻

    ?—1870清朝大臣。字谷山。山东菏泽人。回族。道光二十七年(1897)进士,安徽建平知县,署合肥,吏事练达,以勤明称,精力过人。咸、同年间参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同治三年(1864),任浙江

  • 许王墓志

    辽代契丹小字、汉字墓志。为一合。刻于天祚帝乾统五年(1105)二月。1975年9月出土于辽宁省阜新县卧凤沟乡白台沟村流井沟地方。现藏阜新市文化局。志盖为盠顶形,四周饰云形图案,正中刻汉字2行6字:“辽

  • 库腾

    见“阔端”(2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