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孜别克语

乌孜别克语

我国乌孜别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人口约1.5万人(1990)。在前苏联境内有1641.4万(1989)人使用这种语言,汉文习惯上把这种语言的名称写作乌兹别克语。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少数分布在中亚其他共和国。在阿富汗境内也有一些乌兹别克人。乌孜别克语的主要特点是:在语音方面,有8个元音;元音和谐律不十分严整;部分词有o与φ、u与y混用的情况;有24个辅音音位;借词中的f在口语中有与p混用的情况;词重音一般不区别词义,通常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在语法方面,语法意义的变化多是通过改变粘附在词尾的构形附加成分来完成的;很多构形附加成分只有一种形式;名词有数、格、领属性人称和谓语性人称的范畴;第二人称领属附加成分没有普称和尊称的区别;同语族一些语言表示第二人称单数尊称的领属附加成分在这种语言里用于第二人称复数;形容词分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形容词有级的变化,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量词不发达,数词通常可以直接用于名词之前;有一定数量的后置词;动词有时、式、人称、态等范畴和形动词、副动词、动名词等形式;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在词汇方面,根词大部分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构词的主要方法是派生法,其次是合成法;有数量较多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和汉语借词。中国的乌孜别克族多分散杂居在维吾尔族中间,所以其语言受维吾尔语的影响较大。中国乌孜别克语无方言差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乌兹别克语可以分为三大方言群:克普恰克方言群(或叫西北方言群)、乌古斯方言群(或叫西南方言群)、噶逻禄或察合台(东南部)方言群。原苏联乌兹别克族过去使用过阿拉伯字母,1929年转用拉丁字母,1940年改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广西昭忠录

    书名。人物传记。8卷。清苏凤文撰。内容记述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时期被广西各民族义军击毙镇压的清朝文武官员及地方豪绅。为研究近代广西及壮族农民革命斗争史的参考文献。有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光绪十六年

  • 赛罕王

    ?—1454明代瓦剌贵族首领。又译赛刊王,或作宁王撒因孛罗、赛因孛罗鲁王。※脱懽子,※也先汗弟。正统十二年(1447),率兵击杀朵颜卫指挥乃儿不花,掠获其众。景泰元年(1450)三月,随也先攻大同。五

  • 服匿

    匈奴语音译。意为“陶缶”,装酒酪用。《汉书·苏武传》颜师古注引孟康语:“服匿如罂,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又引晋灼称:“河东北界人呼小石罂受二斗所曰服匿。”匈奴于靬王曾赐汉使苏武(公元前100年使匈

  • 高斋德

    渤海王国官员。唐开元十五年(日本圣武天皇神龟四年,727)秋,奉大武艺命随同宁远将军高仁等凡24人,使聘日本。是为渤海国首次赴日的友好使者。海上遇大风,船漂抵虾夷人境(今日本本州奥羽、北陆一带),高仁

  • 驻藏关防

    驻藏大臣使用之印章。藏语称“达木粗”。乾隆十四年(1749),派傅清、拉布敦2人为驻藏大臣,钦差大臣印章命由傅清收掌,后掌印人由皇帝决定。四十五年(1780),驻藏大臣分为驻藏办事大臣和驻藏帮办大臣后

  • 尔绵氏

    南北朝时期柔然部落名。推测源出辽东段氏鲜卑。柔然汗国兴起后,依附柔然,成为柔然的一个部。游牧于涿邪山(杭爱山南支)一带。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北魏分三路出击柔然,太武帝拓跋焘自领中路入涿邪山,该

  • 包衣喇嘛

    清代陵寝寺庙喇嘛。清制,在东陵隆福寺和西陵永福寺都设有包衣满洲喇嘛。如宫缺一样,缺出时由镶黄、正黄和正白三旗包衣佐领下人挑补,亦可在陵上一般服役的包衣满洲人中选补。参与陵寝祭祀等活动。

  • 大学习巷清真寺

    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之一。又称西大寺。寺址在西安新兴坊,今名大学习巷。据明嘉靖年间?(1522—1566)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元中统四年(1263),名“清净寺”。永乐十一年(1413),由※郑和重修。寺

  • 丁零

    古族名。亦作丁灵、钉灵、丁令。古音读作“颠连”,自称狄历。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后正式见于《史记·匈奴传》。一说丁零之历史应追溯至《山海经》所载我国传说时代和商周的鬼方。春秋战国时,分布在东起今贝加

  • 慕容镇

    十六国时期后燕、南燕将领。鲜卑慕容氏。初拜中垒将军,封桂林王。后燕建兴七年(392),从慕容垂败翟钊,迫钊走长子(今山西长子南)。南燕建平五年(404),奉慕容德命,充前锋随大都督慕容钟征桓玄,旋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