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于越

于越

①中国古族名、国名。又作於越,也称内越、大越。越人一支。始见于《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前1040)。分布在今浙江绍兴为中心的沿海一带。其来源相传为禹之后裔。今人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大多认为当地土著。很早已栽培水稻,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并擅长造船航海、青铜冶铸和纺织。春秋末期崛起,与邻邦吴国时有相伐,其首领勾践曾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于周元王四年(前473)一举灭吴,称霸江淮。传至六代王无疆时,“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疆”。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其地为楚所并,部分族人向浙南和闽北等地流移,渐与当地越人融合。 ②契丹官名。※遥辇氏部落联盟末期,痕德堇可汗时产生。时掌部落联盟军政实权,名誉仅次可汗。此前,部落联盟实权官职为※夷离堇,※耶律阿保机伯父释鲁支持辖底夺取本部夷离堇,又另立于越自任,是职遂生。唐天复三年(903),痕德堇可汗“拜太祖(阿保机)于越,总知军国事。”(《辽史》卷1)依据实力,四年后(907年)“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卷45)开国后,此职实权被削,成为最高荣誉衔。《百官志》称:“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大于越府,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终辽之世,授此职者,仅十余人。以于越著称者有※耶律曷鲁、※耶律屋质、※耶律仁先,史称※“三于越”。辽时,另于北面属国官中亦设于越一职。

猜你喜欢

  • 赛钦·把巴丹增

    历算学家。藏族。19世纪中晚期人。建于明崇祯时甘肃天堂寺(又称扎西达吉林寺,位于今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部永登之天堂)之高僧。表于历算之学,著有时宪历书《汉历发智自在王篇》(手写本21页),对运算步骤之先后

  • 郊彘

    见“忧位居”(1118页)。

  • 随缺箭丁

    参见“随丁”(2134页)。

  • 吉约其约

    藏语音译,亦称“协”,意为“有生有死”。解放前西藏牧区一种牧租形式。牧奴向领主领放一定数量的牲畜,每年依牲畜头数计租交纳,所生幼畜概归畜主,要计数交租,牲畜死亡,经验证后可免交租。若被偷、被抢或狼吃,

  • 辛亥败兵事

    见“和通淖尔之战”(1451页)。

  • 农桑衣食撮要

    书名。元代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撰。2卷。明善本名铁柱。大司徒迦鲁纳答思子,以父名为氏。曾任靖州路、安丰路达鲁花赤。延祐元年(1314),出任安丰肃政廉访使,兼劝农事。任内,察视江淮地区农情,研讨诸农书

  • 西藏奏疏

    书名。辑自钦差驻藏大臣孟保、海朴等人奏折。10卷。主要记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国策动拉达克首领勾结森巴人武装入侵阿里和西藏人民反击入侵者,收复失地之经过,以及惩办军务失职之满汉官员和藏族噶伦官员

  • 思奴古

    辽代官名。契丹语音译。《辽史·国语解》谓:“官与敞史相近”。天会二年(939),多里曾任此官。

  • 苟赤

    元代蒙古官名。蒙古语“格兀”(又作“格温”,即“苟”),意为“牝马”、“赤”意为“司事人”。即放牧牝马及掌管牝马群者。蒙古俗:牝马与马驹分群放牧,以便挤取马乳,酿制湩酪。据《元史·兵志三》马政款,玉你

  • 伯腰

    见“巴岳特”(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