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传统彝文

传统彝文

我国彝族的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旧称“罗罗文”,史称爨文、韪书等。彝文属于表意文字,从形体上看,与汉字有相近之处,但它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彝文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彝文创始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功,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于唐,而集大成于明。流传至今的彝字,各地多少不一,以云南最多,约有1万多个。各地书写格式也不尽相同。彝文造字,类似汉文,有象形、会意、指示、假借等法,以象形字为最多,会意字居次。彝文文献最早见于明代钟铭、石刻。贵州大方发现的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石刻,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再晚有贵州大方安氏土司彝汉对照的《千岁衢碑记》,镌于嘉靖丙午(1546)年。现存彝文字数最多的石刻当数贵州省大方县《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彝文记述水西土司安氏世代历史,共1922个字,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彝文文献主要是经书,大部分为手抄本,刻本较少见。经书内容以宗教为最多,也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的典籍。大体可分为祭经、占卜、历法、谱牒、诗文、伦理、历史、神话、译著等9类。建国前,彝文除用于宗教祭祀外,民间用传统彝文写信、记账、记录民间故事、家谱也较普遍。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彝区用彝文编写民歌,宣传党的政策,用彝文传递情报等。建国后,彝族社会使用彝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地区有用彝文刻写碑文、路牌、印章等,也有用来写信、记帐和用于日常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学习彝文、整理彝文典籍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一大批彝文古籍文献经过整理、注释、研究,重新与读者见面,北京、四川、云南、贵州都建立了彝族古籍整理和研究机构,收集整理出版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彝文典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现存传统彝文的经书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彝语方言分歧很大,代音的文字因地各异,因此,解读非常困难。为使彝文更好地为彝区服务,1975年四川省率先对传统彝文进行整理和规范。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川凉山规范彝文推行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 把都帖木儿

    ?—1417明朝将领。亦译巴图特穆尔,汉名吴允诚。蒙古族。初为蒙古将,明初,居甘肃塞外,官至平章。明永乐三年(1405),受明将宋晟招抚,与另一蒙古将伦都儿灰(柴秉诚)率部众5000余人、马驼1800

  • 辛古不直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景宗※彰愍宫

  • 也尔古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一作也尔古的簇。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县境。成化十一年(1475),其族遣208人赴京贡方物,人数过多,远逾常例。明廷念其远道而来,仍破例依常例给赐。十六年(1480),族人札牟肖等来

  • 楚兀真果邻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景宗※彰愍宫。

  • 刀安仁

    1872—1913清末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又名郗安仁,字沛生。云南盈江县人。傣族。云南腾越干崖宣抚使※刀盈廷之子。光绪十七年(1891),承袭土司职。曾受父命率土兵屯守边陲,多次与入侵英军战斗。受革命思

  • 莫何

    中国古代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官号。诸史籍亦译作莫弗、莫贺弗、莫何弗、莫何去汾、莫贺咄、莫弗纥等。见于匈奴贺兰部、乌桓、柔然、高车(敕勒)、室韦、契丹、乌洛侯、突厥等民族。《通典·边防十三·突厥上》云:“

  • 鲁凯人

    居于台湾山地的高山族一支。人口有1万多(1975年)。分布从卑南主山的南部到大武山以北的地区,包括环绕浊口溪、隘寮溪及大南溪上游山地,分属今屏东县的三地、雾台,高雄县的多纳及台东县的卑南、大南诸乡。据

  • 杨后起

    ?—486武兴国君主。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后仇池国君主※杨难当孙,武兴国君主※杨文弘族子。南齐建元三年(481),奉杨文弘命进据白水(今四川广元西北)。南齐以文弘叛附无常,授其为宁朔将军

  • 锡保

    1688—1742清宗室。满洲正红旗人。爱新觉罗氏。顺承忠郡王诺罗布第四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袭封多罗顺承郡王。雍正三年(1725),掌宗人府事,命在内廷行走。四年,以才品优长,实心效力,给亲

  • 裴满亨

    金大臣。本名河西。字仲通。临潢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人,其先世居辽海。女真族。裴满氏。大定(1161—1189)间,充侍臣。二十八年(1188),擢进士第,升奉御。翌年,金章宗即位,擢监察御史,劾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