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傈僳族音节文字

傈僳族音节文字

我国云南省维西县部分地区曾使用过的一种表音音节文字。由维西傈僳族老农民汪忍波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制,故又称汪忍波傈僳文。这种文字一个形体用一个音节表示,相同的音用相同的形体表示。从文字的结构看,笔画与汉字相类似,有些字象图画,与纳西东巴文或哥巴文相象。也有借用汉字的形体。这种文字有多少,分析汪忍波亲笔写的《傈僳语文》(识字课本),大体可以得到这种文字较确切的字形和字数。这本歌谣式课本,包含291个短句,句子长短不一,但大致押韵,收字1330个,其中有300多个重复字,剔除重复出现的字,实际有1000左右的字,反映了维西县傈僳语约1000个不同读音的音节。音节文字的书写方式是由左往右直行书写,不用标点,不分段提行,不论文体形式和文章长短,一气写完,读时则按义停顿。笔顺规则是先上后下,从左到右,由里及外。最少的一字一笔,最多的有17画。用音节文字留传下来的诗歌、故事、家谱、读本等资料不算太多,但已有不少文章对音节文字及留存的资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目前,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音节文字的计划可望付诸实现。

猜你喜欢

  • 班弥怛

    见“班第达”(1790页)。

  • 旺秋多吉

    1556—1603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九世活佛。藏族。生于康地金沙江流域的哲雪。明嘉靖四十年(1561),6岁即被送至粗浦寺学习。曾应云南木土司邀请,出访丽江纳西族地区。历访噶玛贡寺、绛秋林寺,

  • 移剌成

    金将领。本名落兀。先世辽横帐人。契丹族。移剌氏。沉勇有谋,通契丹、汉字。天会(1123—1137)间,为完颜挞懒属下行军猛安,大败宋兵于楚、泗之间,以功为前锋。天会十五年(1137),从完颜宗弼(即兀

  • 合掌胁侍菩萨像

    亦称合掌露齿菩萨像。典型辽代佛教塑像。现藏于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辽代佛教塑像突破一般佛像的静寂、肃穆之风,以形象生动、亲切感人、极富生活气息而著称,在我国艺术史上占重要地位,是像为辽塑代表作

  • 六陌

    古地名。在今陕西乾县东北。晋元康六年(296),齐万年率氐、羌人民起义反晋。次年,统7万之众屯梁山(今陕西乾县西北)。晋遣将周处率7千军攻袭,双方激战于此。义军杀周处,震撼晋廷。前秦太初九年(394)

  • 手达

    参见“巴嘎达”(409页)。

  • 喇嘛洞

    见“广化寺”(131页)。

  • 劝人恤出痘碑

    碑铭。清代驻藏官员关于善待出痘患者及改良其死后丧葬习俗的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钦差驻藏大臣和琳撰文。碑文为汉、藏两种文字对照,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汉文全文载《卫藏通志》。内劝人勿将出痘疹者逐于旷

  • 合亩制

    汉语意译。黎语称“纹茂”,意为“家族”;一般又称“翁堂打”、“翁堂沃工”,即“大家的田”、“大家一起做工”之意。解放前海南岛保亭、乐东、白沙3县交界的黎族地区保留的一种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组织。解放前夕人

  • 蒙撒

    云南德宏州陇川县户腊撒(户撒和腊撒的统称)地区的阿昌族自称。亦称“蒙撒掸”、“衬撒”。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较早就与汉、白、傣等民族接触与交流,15世纪中叶便学种植水田。手工业也较发达,尤善长打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