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官学

八旗官学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八旗子弟。太宗继之。顺治元年(1644),旨令以两旗为一个教学单位,八旗“分为四处,各立官学一所”。雍正五年(1727),扩建各旗官学,增设4处,每旗单立校舍1处,共8处。顺、康年间,每学舍房屋13~14间。雍正朝扩建为20间。八旗学舍分布方位大体同旗制:镶黄旗坐落于圆思寺胡同。正黄旗在西直门大街新街口公用库地。正白旗在东四牌楼南小街新鲜胡同。正红旗在阜城门内巡捕厅胡同。镶白旗在东单牌楼象鼻子坑。镶红旗在宣武门内头发胡同。正蓝旗在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街新开路。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干面桥东口内。初定学额是“八旗每佐领下取官学生一名”,三年一选。八旗满、蒙和汉军分别取120名、60名和120名,共取300名。顺治末年,每佐领增至2名,每旗100名,满洲60名,蒙古、汉军各20名。取生年龄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以“聪秀者”为准,经本旗都统验看,交国子监考录。教学目的是培养“文武兼资,以储实用”之才。以“文理优通”的满、汉进士、举人充任教师。分别教授清书、汉书和骑射。学科分配比较固定,初时“十名习汉书,余习满书”,其后多有变化。学员“十日一次赴监考课”,每月“考试文章兼考骑射”。以教授、训导督促教学,重大事件上报教学大臣。凡学员有“行止不端”或“文理不通”者,教学大臣有权予以“革退”。除京城八旗外,东三省及关内各个八旗驻防点都相继设立类似的学校。嘉、道以后,渐至废弛。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改为学堂。

猜你喜欢

  • 漂草杆

    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僜人神判方法之一。在一口大铜锅中将水烧沸,由巫师将两根草杆并在一起放进水中,若草杆仍并拢一处没有分离,表明原告有理、被告无理,反之表明被告理直、原告理曲。解放前僜人常以此法断定事理不

  • 后汉隐帝

    见“刘承祐”(864页)。

  • 汉龙关

    参见“八关”(22页)。

  • 杨灵珍

    ?—504南北朝时期仇池氐帅。初为北魏将领穆亮副将。齐建武二年(495),随魏安南将军、梁州刺史元英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占据泥公山(今甘肃成县西南)。四年(497),受封南梁州刺史(一作行梁州刺

  • 色目人

    元朝划分的四种民族等级之一。此词源于唐代,意为“各色各目”、“诸色名目”、“种类”等,有时亦指“姓氏稀僻者”。元代成为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统称。元朝承金朝民族分等之制,将治下臣民大体按

  • 勃曳固

    见“拔也古”(1363页)。

  • 建明

    ①西燕慕容��年号。386年,凡1年。②北魏东海王(长广王)元晔年号。530—531年,凡2年。

  • 沙陀突厥

    见“沙陀”(1124页)。

  • 柳城

    ①古地名。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区。西汉时为辽西郡柳城县县治所在,故名。东汉时,先后为乌桓、鲜卑族所据。东晋时,鲜卑慕容皝以此为“福德”之地,在原基址上筑城,建宫室,改称※龙城,又曰和龙城(因新建宫室名和

  • 稠雕

    ?—前102匈奴大当户。一作稠离、铜离、雕离。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从匈奴浑邪王(又作昆邪王)归附汉朝。被封为常乐侯,赐食邑570户。太初三年(前102)卒,子广汉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