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角鼓戏

八角鼓戏

满族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明末至清中叶,由击八角鼓演变而成。清末流行于今北京、沈阳及呼和浩特等地。八角鼓是满族击打乐器,为鼓书、单弦等曲艺伴奏。明嘉靖、隆庆间(1522—1572),北京有击八角鼓“擅绝一时”的刘雄。康熙至乾隆间(1662—1795),吸收元、明杂剧及诸宫调剧目、曲牌及其表演形式,将坐唱发展为走唱形式。乾隆时盛行于八旗军中,后流传于民间。鼓调分正调和越调两种。正调的主要特点是由角色进行表演,分生、旦各种行当,韵白话,穿戴行头,模仿京剧化装,各角色唱腔固定。以二胡、三弦、四胡、四块瓦、吊扁钟等为领弦乐器。越调是流行于北京、沈阳等地的单弦和唐山、天津的时调,表演者以八角鼓领弦,伴以三弦等乐器。

猜你喜欢

  • 皮被河城

    辽代地名。为今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祖赫雷姆古城。辽时此地为边区,是城为边防城,以屯戍而立,地控北边,时于此置兵500。金废。

  • 土千户

    官名。清代在四川、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世袭武职土官,以当地头目充任,秩正五品。颁给印信、号纸,有不颁发印信仅给号纸者。职责是守土安民,修职贡,供征调,维持治安,惩办抢劫、偷盗和不法者。拥有土兵,有事

  • 蒲察鼎寿

    金官员。本名和尚。上京(治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曷速河人。女真族。蒲察氏。金章宗钦怀皇后父。通契丹、汉字,长于吏事。尚金熙宗女郑国公主为妻。海陵王时,累官器物局使。大定二年(1162),加驸马都尉。后历

  • 国师

    帝王对僧人的封号,亦为僧官名。意为“国人之师”。此称源自印度佛教,北齐时传入中国,文宣帝曾封高僧法常为“国师”。隋、唐至元、明、清均沿用之。隋封佛教天台宗领袖智,唐封禅宗领袖神秀,蒙古

  • 萧菩萨哥

    (975或983—1032) 即辽朝第六代皇帝圣宗之仁德皇后。契丹族。为承天皇太后※萧绰侄女,平州节度使萧思猥女。12岁被选入宫。统和十九年(1001)五月,册为“齐天皇后”。曾监造清风殿、天祥殿、八

  • 张嘎

    蒙古族摔跤手光荣获胜的标志。蒙古语音译。亦译景嗄,意为“彩带”。蒙古族自古喜善角力,获胜者得到首领的奖励和重用。蒙古贵族如窝阔台、拔都等还蓄养一批力士参加角逐,重奖获胜者。据说自佛教传入蒙古后,一位活

  • 珠尔沁庙

    内蒙古巴林右旗苏木寺庙。清咸丰四年(1854),为固伦淑慧公主守陵而建。有殿堂僧舍50多间。民国3年(1914)被火烧毁,复于原址重建殿舍20余间。庙内喇嘛最盛时达300余人。解放时尚有77人。

  • 奇三

    亦作齐三。达斡尔人。※布特哈八旗衙门副总管。以黑龙江将军舒亮、副都统安庆屡克扣布特哈官兵俸饷钱粮,以贱价逼买欲上贡的貂皮,每逢五月楚勒罕(集市)大会之时逼勒供亿羊酒诸物,加之当事者贪求无厌,布特哈兵民

  • 教习苏拉喇嘛

    清代驻京以及蒙古佛教僧职名。担任教习经学等事宜,地位在达喇嘛之下。理藩院规定每月可领月饷银米,晋升后仍可增加,但不论如何娴熟经典,绝不能升到领取俸银禄米的高僧喇嘛的地位。

  • 长滨文化遗址

    台湾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68年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首次发掘,因名。共有大小洞穴数十个,自1968年至1971年先后发掘5次,出土石器6千多件和骨器100多件。石器除少量以石英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