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戏
满族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明末至清中叶,由击八角鼓演变而成。清末流行于今北京、沈阳及呼和浩特等地。八角鼓是满族击打乐器,为鼓书、单弦等曲艺伴奏。明嘉靖、隆庆间(1522—1572),北京有击八角鼓“擅绝一时”的刘雄。康熙至乾隆间(1662—1795),吸收元、明杂剧及诸宫调剧目、曲牌及其表演形式,将坐唱发展为走唱形式。乾隆时盛行于八旗军中,后流传于民间。鼓调分正调和越调两种。正调的主要特点是由角色进行表演,分生、旦各种行当,韵白话,穿戴行头,模仿京剧化装,各角色唱腔固定。以二胡、三弦、四胡、四块瓦、吊扁钟等为领弦乐器。越调是流行于北京、沈阳等地的单弦和唐山、天津的时调,表演者以八角鼓领弦,伴以三弦等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