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四十八甲
解放前四川凉山部分彝族的保甲组织。1922—1923年间,西昌县礼州李子沟(今喜德县红玛区)黑彝奴隶主列额马达绝嗣,家族中的哈尔达阿火等欲瓜分其遗下的48户娃子(包括曲诺、阿加、呷西)。娃子们在曲诺吉武罗五、呷洛捷加等人的倡导下群起反对。会国民党川康军阀邓文富部下团长孙子汶以保护交通为借口,将48户调至大路附近,划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保甲组织。附近一些地区受到影响,以曲诺等级为主,包括黑彝统治下的阿加、呷西,共同掀起了反抗黑彝奴隶主统治的斗争。凡取得斗争胜利,把黑彝奴隶主赶跑或杀绝的地方,都相继建立了保甲组织,不论户数多少,通称“四十八甲”,故此称变为有特定含义的专有名词。建立此组织者,西昌县有石家乡、大桥区;冕宁县有大平坝、铁厂、拖乌、后山、沙坝、河边乡、南河乡;喜德县有新民窝、则莫村、勒老摩、马黑卓、波罗、半帛、沈干、原野坪、登相营、藤地、中坝、瓦布尔楚、老罗沟、大路呷基、黑陵子等地。有些地方得到邓文富人员、武器的支持。“四十八甲”人户摆脱黑彝奴隶主统治,成为地方军阀管辖的百姓,向邓文富、孙子汶等纳粮,出夫役、当兵,承受的基本上是封建性质的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