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波扒
傈僳语音译,意为“富裕的人”。解放前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的富裕农户、个别山主(即地主)。约占总农户的2%。大多为家族长、村寨头人、蓄奴户、乡保长或教会上层人物。一般均占有较多的耕地、牲畜、农具和粮食,有的还出租土地,并以高利贷及原始协作的※“瓦府、※“瓦刷”等形式进行剥削。大多数还未完全脱离生产劳动,与群众的关系既有剥削压迫的一面,又有因家族亲属关系所结成的与群众有联系的一面。特别在反对外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常常与群众结合在一起,故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傈僳语音译,意为“富裕的人”。解放前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的富裕农户、个别山主(即地主)。约占总农户的2%。大多为家族长、村寨头人、蓄奴户、乡保长或教会上层人物。一般均占有较多的耕地、牲畜、农具和粮食,有的还出租土地,并以高利贷及原始协作的※“瓦府、※“瓦刷”等形式进行剥削。大多数还未完全脱离生产劳动,与群众的关系既有剥削压迫的一面,又有因家族亲属关系所结成的与群众有联系的一面。特别在反对外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常常与群众结合在一起,故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傣族的传统纺织工业品。用纱线或丝钱织成。明代的“干崖锦”、“丝幔帐”和“绒锦”等都曾是各地傣族土司进贡的珍品,其时统治者的衣料常用“踒丝绫锦”并“以金花钿饰之”,特别是干崖锦享有甚高声誉。清代,傣族妇
县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下游,东北接甘肃省永登、天祝二县,东南邻土族自治县,南界化隆回族自治县。周秦时为西戎羌人居地,自汉代屯兵田设郡县始,“地随内属”。魏晋时,鲜卑人迁入。南北朝隶吐谷浑。隋置湟水
藏语音译,意为“宗送”,或“长站运输差”,为※“萨催”(短站运输差)的对称。旧时藏区※差巴(支差的人)支应的差役之一。指支差农奴按※宗(相当内地的县)转运西藏地方政府征敛的粮食、酥油、羊毛等物资及官商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虚沙为辽圣宗※兴圣宫下之一抹里。
三国时反魏首领。见“治元多”(页)。
书名。清末李有棠(1837—1905)撰。40卷,卷首有《帝系考》和《纪年表》。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正文将辽朝有关政治、军事与掌故的重大事件区别条流,各从其类。考异则兼采群书,用小注的形式把诸书异同分
独龙语音译,意为“用刀子耕作或砍的土地”。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主要耕地,即火山地。一般是在冬、春选择地段,砍伐地上的树木、杂草,干后聚而焚之。播种前不翻土,玉米、豆类用木棍点播;荞、稗等进行漫撒。由于
部分彝族的自称。亦作撒米、撒完。彝语音译,意为“平和慈祥的人”。他称撒尼人或撒尼。主要分布在云南路南、弥勒、丘比、泸西、陆良、罗平、宣良、昆明、武定等地。有著名长诗《阿诗玛》等传世。详见“彝族”(25
见“辖里尀”(2445页)。
见“钦差巡抚辽东地方都察院都御史”(16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