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十一项和平条款

十一项和平条款

新疆三区革命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条款。全称“中央政府代表与新疆暴动区域之间以和平方式解决武装冲突之条款”。1944年,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尔泰各族人民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取得一系列胜利,建立三区革命政府和民族军,并一直打到玛纳斯河,与国民党军相对峙。同时南疆也掀起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斗争,占领塔什库尔干,建立了革命政权。国民党政府妄图依靠军事力量镇压三区革命的阴谋破产后,于1945年10月派代表张治中等与三区革命政府阿合买提江等,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举行和平谈判。谈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5年10月17日至1946年1月2日,共78天,双方就改组新疆省政府和省政府的组织办法及一些重要施政纲领,达成初步协议,签订和平条款正文和附文一;第二阶段,从1946年4月5日至6月6日,共63天,就三区民族军的改编和驻地等问题,达成协议,并签订了和平条款之附文二。条款正文共11条,主要内容是:人民享有选举权,选出为人民所信任之行政官员;人民有宗教信仰、发展民族文化与艺术、出版、言论、集会、国内外贸易之自由;国家机关与司法机关之文书,以国文(汉文)与维文并用,小学和中学使用本族文字施教,大学并用国文与维文施教;政府规定之税率,应视人民力量而定,负担之数额以不妨碍人民之生活与经济发展为标准;省政府委员扩充为25人,其中10名由中央派定,15名由各区保荐,中央任命;准予组织民族军队;事件解决10天内相互开释所拘捕人士,并保证今后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歧视。附文一主要是对正文第9条,即政府组织办法之补充,规定各区保荐的15位委员,三区可保荐6名,其中,包括副主席、副秘书长各一人。附文二主要是对和平条款第10条关于事变区域内之军队改编问题的补充。由于国民党政府蓄意破坏,和平条款未能很好执行。

猜你喜欢

  • 开原县

    清县名。位于辽宁省东北部,辽河中游东岸。清康熙三年(1664)置。境域东西140里,南北55里。东至吉林乌喇,西抵广宁县,南邻铁岭县,北界柳条边。唐虞为息慎氏地。商、周、秦因之。汉至隋属扶余界。唐为渤

  • 盛元

    1820—1887清代蒙古族学者。字韵琴,号恺庭。蒙古正蓝旗人。幼聪慧好学,道光十六年(1836)中丙申科三甲进士。出任江西余干县知县。同治九年(1870),任江西南康府知府,候补道。著有《南康府志》

  • 突董

    唐代回纥汗国梅禄(大臣)。又作董突。回纥合骨咄录毗伽可汗顿莫贺叔父。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以“九姓胡”商人常冒回纥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受德宗命率众归国,辎重甚盛,途至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

  • 阿尔布巴事件

    清代前、后藏地方势力间夺权斗争。康熙六十年(1721),清朝平定侵藏之准噶尔军后,委任后藏康济鼐·索南杰布为首席噶伦,总理政务,阿尔布巴·多吉杰布、隆布鼐·扎西杰布、扎尔鼐·罗追杰布为噶伦,组成政权。

  • 迭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倅贰之职。”意为“副职”。太祖阿骨打时始置。《金史·百官志一》载:“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诸勃极烈之上,则有国论、乙宣、忽鲁、移赉、阿买、阿舍、昊、迭之

  • 蚕丛

    蜀王名。《华阳国志·蜀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约在春秋之世,蜀人首领第一称王者。《蜀王本纪》云:“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传说其衣青衣,教民蚕桑。继其王位者先后有柏灌

  • 辽文补录

    书名。黄任恒辑。成书于1919年。不分卷。内容有诗、词、谣谚、诏谕、册诰、表状、书牒、论、序、碑记、祭文、杂文等。附录《辽文最叙目》。主要是补《辽文存》所缺之文,共有70余篇。黄氏辑此书时未见到王仁俊

  • 汝凤川番

    藏族古部名。见于《元史·世祖纪》。元代分布于威州(属宣政院辖地,在今四川阿坝地区汶川县一带,治汶川西北)汝凤川。元至元七年(1270)五月,汝凤川番族8千户内附,其酋长入朝,授宣命,赐金符。

  • 都指挥使

    官名。统军将领的称谓。名称始于五代,宋元因之。明沿其称。洪武八年(1375),改都卫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设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为省一级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综理司事,掌印信,统辖下属诸卫所

  • 赉哈木图拉

    见“赖和木图拉”(2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