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

吐蕃

唐代汉文史籍对今西藏之称谓。“吐”,一说系汉语“”之唐音;“”,藏族自称。亦指古代藏族政权。藏学界一般指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起,至9世达磨赞普时止。此后汉文文献虽偶有以吐蕃(或土蕃、特蕃)称之,但已非原意。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其父囊日松赞执政,降服青藏高原各族、部,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建立军政制度,颁布法律,行父子王位传承制。设4大军政区,军民通摄,称“四如”,亦谓“四翼”。各“”设“如本”(如官),各有军队,领之于正副军事长官。在吐蕃境内设会盟制,令各地掌权之王族贵戚定时会盟。划分社会为奴隶及贵族两大阶级,奴隶阶级中又划分成各种等级,分属于各贵族所有,并使之法律化。开始接受佛教信仰,建大小昭寺。力主与唐朝友善,与唐通婚,迎娶文成公主,并向唐朝学习汉文化、佛学、医学、历算、工艺等。历代赞普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松赞干布的内政及外事政策,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迎娶唐金城公主,推进了唐蕃联姻关系。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曾出兵占领河西走廊的不少地区,唐蕃关系一度紧张,但其晚年已逐渐改变此扩张政策。赤祖德赞(815—838年在位)时,与唐举行长庆会盟,与唐结为“甥舅之谊”。至达磨赞普时,吐蕃奴隶大起义,吐蕃王朝崩溃,其势力退至今西藏辖区之内。吐蕃时期的宗教及佛教文化的发展亦具有特色,主要寺院多建于赤松德赞及赤祖德赞时期,大量封赐寺院土地、奴隶和寺院“七户养僧”制、格西为赞普师僧制、僧人受戒制、译经制等,亦多建于此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西藏各种工艺的相应发展,为后世留下如敦煌文献的珍贵遗产,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和限制了人口的发展。加之吐蕃晚期王族争位,外戚篡权,王妃干政,加速了吐蕃崩溃的进程。至9世纪末,吐蕃王朝终于倾覆。

猜你喜欢

  • 喀尔喀车臣汗部中右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喀尔喀河。东至锡林呼都克接呼伦贝尔界,西至沙喇特格克接本部左翼后末旗界,南至什布都尔诺尔接本部左翼前旗界,北至布隆达尔素接呼伦贝尔界。有佐领4。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二十

  • 聂赤赞普

    吐蕃赞普。《唐书》作鹘提悉勃野。传说为吐蕃第一位赞普(王)。《德乌佛教史》文称其为“突显王”(即突然显现之王)。据敦煌吐蕃藏文文书载,系天神墀端茨之子,从天而降,被雅隆部落奉为“六牦牛部”之王。说其出

  • 尸方

    见“人方”(32页)。

  • 皇太子惕隐司

    见“惕隐”(2104页)。

  • 上六工

    清代撒拉族地区名。即街子工、草滩坝工、查加工、苏只工、别列工、查汉大寺工。指清雍正八年(1730)后,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期间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部撒拉族地区。“工”,突厥语音译,指

  • 和硕图

    1596—1633清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董鄂氏。何和礼额驸第四子。初袭父三等总兵世职,办事明敏,兼通汉文。太祖努尔哈赤喜之,以代善贝勒女妻之,封和硕额驸。天聪元年(1627),任固山额真,随大贝勒阿

  • 格节

    彝语音译。民主改革前,四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又称“癸伙”、“给伙”,汉称“官百姓”或“白彝”。隶属于土司、土目。有权占有财产,可以在土司、土目管辖范围内自由迁徙。耕种的土地,名义上归土司、

  • 段忠国

    一误作段国忠,即“段俭魏”(1698页)。

  • 步鹿真

    ?—414南北朝时期柔然可汗。郁久闾氏。※诘归之子,可汗※社仑、※斛律侄。北魏神瑞元年(414),趁斛律与北燕冯跋和亲时,挑拨斛律与大臣树黎、勿地延等的关系,挑起柔然内讧。与树黎共谋,令武士夜擒斛律,

  • 西域图志

    见“钦定皇舆西域图志”(16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