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纥

回纥

古族名。先世为丁零、狄、北魏时的袁纥、隋时的韦纥、乌纥。原为铁勒之一部。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公元7世纪时徙居于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臣属于突厥帝国。隋大业(605—618)年间,因反抗西突厥的统治,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成立同盟,遂称回纥。唐贞观三年(629),助唐灭东突厥。二十年(646),其首领吐迷度助唐灭薛延陀,唐以其地置瀚海都督府,使隶燕然都护府管辖。显庆二年(657),再助唐灭西突厥。天宝三年(744),回纥药罗葛氏首领怀仁可汗骨力裴罗统一内外各部,藉唐助力,灭东突厥,徙牙于鄂尔浑河上游于都斤山斡耳朵八里,史称之为“回纥汗国”。其辖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抵贝加尔湖。与唐往来密切,曾两度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尝3次以公主嫁其可汗,以为羁縻。贞元四年(788),上书请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开成五年(840)左右,因天灾及内乱频生,势衰,为黠戛斯所破,国亡,部落溃散。其众除部分南徙内地外,余分三支西迁:一支奔河西走廊,一支奔安西,一支投葛逻禄,并与原住河西、西域的族人汇合,分别形成河西回鹘(甘州回鹘)、高昌回鹘(西州西鹘)和葱岭西回鹘(喀喇汗王朝)。部众西迁前,主要从事游牧,多大足羊和马。兼营狩猎贸易。推行封建制度,赋税属部,强令被征服部落人民缴纳租税,服无偿劳役。性好歌舞,有剺面之俗。信奉萨满教与摩尼教。崇拜狼。使用突厥文、粟特文。西迁后,转事农业,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使用回鹘文。公元10世纪以后,逐渐皈依伊斯兰教。今新疆维吾尔族和甘肃等地裕固族,即其后裔与当地居民融合的产物。(表见上页)

附:回纥诸可汗世系

猜你喜欢

  • 贡楚克扎布

    ①(?—1781)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车臣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固噜扎布长子。乾隆二年(1737),袭札萨克一等台吉。八年(1743),以兵500赴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护视

  • 哈孜伯克

    ①叶尔羌汗国官名。阿拉伯语qazi音译,意为根据伊斯兰教法进行审判的法官,由伊斯兰教人士专任。 ②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哈滋伯克、哈子伯克。维吾尔语。职司办理一切刑名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

  • 独龙河

    河流名。又称“俅江”或“曲江”。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东南,由北向南至茂顶以下转向西流,过马库入缅甸境。河宽平均30米,因河床落差极大,水流湍急。西

  • 元晖

    ①(?—519)北魏宗室。字景袭。鲜卑元氏(拓跋氏)。河间公元德子。颇涉文史。宣武帝即位,拜尚书主客郎,改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领右卫将军,掌禁中要密之事。迁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2千匹,

  • 外蒙撤消“自治”

    1911年,沙俄策动外蒙古封建主宣布“独立”。1915年,中、俄、蒙签定《关于外蒙古自治之三国协定》,承认外蒙古“自治”。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政权覆灭,外蒙古“自治”政府的王公大臣失去靠山,遂于191

  • 忽土白山

    见“麻达葛山”(2099页)。

  • 也速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伊逊河卫。正统(1436—1449)后设。清代伊逊河在齐齐哈尔东,与屯河(今汤旺河)、伊春河相近。

  • 驻粤八旗志

    书名。清广州驻防将军长善主纂。光绪元年(1875)始修,五年初刊,十年续修。25卷(包括卷首)。分敕谕、建置、经政、职官、选举、人物、杂记7个部分,附满城图、水陆战操图等70余幅。记载自康熙十九年(1

  • 盖马大山

    古山名。今朝鲜境内之狼林山脉,有说为长白山及其南支的总称,或说即长白山。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设置的玄菟郡有西盖马县,因位于山之西而得名。山以东为东沃沮地。西汉以后,此山在高句骊境。

  • 舍利郎君

    见“耶律休哥”(1310页)。 ②见“舍利”(14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