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式蒙古文
用回鹘字母拼写早期蒙古语形成的文字。回鹘字母来源于粟特字母。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后,率先在蒙古贵族中传授回鹘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的是回鹘人塔塔统阿。蒙古帝国建立后,开始用回鹘式蒙古文记录法令、户籍、缮写公文等。回鹘式蒙古文在1269年以后,曾受到一定限制,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命国师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并三令五申,限制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元代后期,回鹘式蒙古文才又逐渐通行。蒙古族最初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时,使用了多少个字母,至今未见明确记载。后人对元代对回鹘式蒙古文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其字母总数为19个,分表示元音和表示辅音两大类。书写时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结合得很紧,笔画连在一起,一气呵成。其拼写法基本上沿用回鹘文的规则,不但字母与读音大体一致,就连字母在不同位置上的变体、行款格式等基本一致。但早期拼写法不大严密,有一个词分成两段书写的情况。书写是由上往下竖写,从左往右移行。字母处在词首、词中、词末不同位置时,笔画略有变化,以适应连写的需要。回鹘式蒙古文从13世纪到17世纪初是第一阶段,这时字母的笔画结构及拼写规则与回鹘文相似。到17世纪以后,进入第二阶段,发展成为两个支派。一支是现在通行于我国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文,另一支是仅在新疆蒙古族中使用的托忒文,这两种蒙文,无论在字母表或在拼写法上都同回鹘式蒙文有明显的区别。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的文献,以原件形式保存下来的不过数十种,有写本、刻本、碑铭、印文、符牌等几大类,这些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在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文字、语言文字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早在19世纪2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回鹘式蒙文文献,法国、俄国、匈牙利、波兰、美国、蒙古国学者曾发表过一些论著。建国后,我国学者在搜集、研究回鹘式蒙文文献方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出版了文献汇编,发表了一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