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

土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蒙古尔、蒙古尔孔(蒙古人)、察罕(汗)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古、树阿罗(一译勺哇绕)、卡日朗、土谷家、蒙古勒等。他称有达尔达、白鞑番、尕尕、霍尔(伙儿、呼尔)、嘉呼儿(尔)、土护家。旧称青海土人、西宁州土人、土民、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民和、大通、同仁等县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余散居青海省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及甘肃省积石山、卓尼、永登等地。人口191 624人(1990)操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有的还懂藏语。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族源说法不一,有由古代吐谷浑后裔,融合部分藏、蒙古、羌、汉等族人形成;由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包括吐谷浑人)融合而成;由阴山白鞑靼于元明时吸收部分蒙古人形成;或源于沙陀突厥等。元初受担任官职的西宁州土族人首领统辖。明初,各地土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明廷对归附的民族首领,分别封为土司,从此土族地区归受封的十六家土司统治。明末,由西藏四世达赖封授十三个部落头人为土官,管理寺院附近地区。清代因之。1930年于其地设互助、民和二县。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推行保甲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曾配合李自成部将贺锦率军进攻西大通(今甘肃永登地区),斩决土司鲁允昌。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民和三川地区发动的抗粮斗争。早期以畜牧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因地而异,或以牧业为主,或以农业为主,或农牧兼营,后逐渐从事农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早先信仰萨满教,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但仍保留有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民和一带还有的信奉道教。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而异,实行火葬与土葬。擅长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刺绣艳丽大方,别具一格。男穿长袍,胸前镶彩色图案,或穿绣花高领白色短褂。妇女穿彩布做成的花袖长衫。解放后,建立民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 阿旺图丹旦白尼玛

    约1811—1846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嘉庆十五年(1810),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四世圆寂后,被选认为转世灵童,是为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五世。生于塔尔寺所属的梅仰部。察罕诺门汗胞弟。道光(18

  • 拔曳固

    即“拔也古”(1363页)。

  • 越质叱黎

    十六国时期鲜卑越质部首领。以部为氏,故称。率部驻屯于平襄(治今甘肃通渭县西南)。东晋武帝太元十三年(388),为西秦乞伏国仁所破,子越质诘归、弟子越质复半及部众5千余人被俘,势衰。

  • 国官窖

    西夏粮仓名。西夏时期常于产粮地设窖藏储粮食。如桃堆平(今陕西横山县境)储粮达数百万石。粮窖密密相连,可达数里。

  • 提溪等处长官司

    土司名。位于贵州东北部。境内有汉、苗、土家、瑶等民族散居。唐属充州。宋属沅州。元置提溪等处长官司,治所在今贵州江口县西。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1368—1398)初,改为提溪长官司,治所在江口县西,属

  • 忠贞可汗

    ?—790唐代回鹘汗国第五代可汗。名多逻斯。药罗葛氏。※长寿天亲可汗顿莫贺之子。国人称泮官特勤。贞元五年(789),父死,嗣立,建号爱登里逻汨没密施俱录毗伽可汗(意为“受命于日月神,成为幸福伟大圣智可

  • 卓玛措女王

    清代索磨(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之梭磨乡一带)女王。地在索磨河流域,属古嘉绒地。为古代藏族琼部(意为“鹏”)三十九族后裔。先世源于琼族的杂谷部。始祖名诺达工朗尔基,其子甲坚木灿继土司位,为梭磨河四土司

  • 黑儿普

    彝语音译。意为“负担”。旧时四川凉山美姑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的一种剥削制度。过年时,※曲诺、※瓦加(阿图阿加)两个等级每户必须向主子交纳半个猪头、1斤酒;主子家逢有婚丧嫁娶等事,必须交纳鸡、酒、肉,表示

  • 哈尔噶里克

    即“哈尔哈里克”(1642页)。

  • 契丹国志

    书名。旧题南宋叶隆礼撰。纪传体辽代史,凡27卷。书成于南宋末至元初。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祐七年(1247)进士,由建康通判历官秘书丞。据书首进书表,书在淳熙七年(1180)上进,这与作者经历和书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