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

台湾先民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1964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师生在台北八里乡大坌坑首次发掘,故命。出土遗物以粗砂陶片为主,从陶片中能辨认出有碗、瓮、瓿等器皿,体部盖满绳印纹。石器有小型打制石斧、磨制小型石锛及石镞、网坠等。这种以绳纹粗砂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类型,遍布台湾全省,其中以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西北海岸、中部海岸和西南部海岸较集中,统称“大坌坑文化”。据专家对台南归仁乡八甲村大坌坑文化层出土标本的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480+/-55年(用古松年轮矫正为公元前4350—4450年),认为与华北仰韶文化大致相当。当时岛上居民主要生活来源仍以渔猎和采集为主。

猜你喜欢

  • 火落赤

    明代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领主。一译黑劳赤。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四子阿尔苏博罗特孙,※不只吉儿台吉子。原与父兄驻牧于山西偏关外六、七百里处,即今土默川一带,后该地被俺答汗占据,遂与兄弟西迁。隆庆六年(15

  • 齐墨克图

    ?—1648清初将领。蒙古正白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固山额真※武纳格次子。初随军征战略宁远,败明军,天聪九年(1635)父卒,袭世职,从征明,坐违令不前,夺世职,降一等梅勒章京。三次随皇太极围明锦州,攻

  • 元宫廷祈福礼

    元代宫廷礼俗之一。每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后,选定一日,帝、后及太子坐于寝殿,自顶至手足缠系以黑白羊毛线,蒙古巫觋念咒语,于银槽中烧焚米糠、酥油,以其烟薰帝、后及太子身体。然后揪断其所缠系毛线,纳入槽中。帝

  • 莽古尔泰

    1587—1632后金宗室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第五子。母富察氏。与德格类(太祖第十子)、莽古济格格同出。明万历四十年(1612),从太祖征乌拉部,克6城,多立战功。四十三年(1615

  • 杨绍基

    清文史家。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回族。嘉庆(1796—1820)年间举人。著有《邑先辈纪略》1卷,《趋庄录》1卷。

  • 越布

    汉代会稽郡越人用苧麻所织细布。亦称白越,当时已被作为贡品,《后汉书·陆续传》:光武帝“常敕会稽郡献越布”。

  • 普标语

    我国云南少数彝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铁厂乡和与之毗连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的部分村庄中。普标人口不多,在国内约300余人,在越南仅150多人,他们大都会说

  • 舍利司

    见“舍利”(1467页)。

  • 喇嘛教

    即藏传佛教及西藏佛教的旧称或俗称。此称在明代张居正所撰北京番经厂碑文中已见。清季及民国时,文献中多见此称。在近现代西方藏学界文章中在用Buddhism in Tibet”或“Tibetan Bud-d

  • 睛州

    渤海王国置。一作晴州。为南京南海府所辖3州之一,领天睛、神阳、莲池、狼山、仙岩5县。州治故址一说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西旧津里;旧有依《辽史·地理志》定在今辽宁海城县境。辽灭渤海后州县皆废,其民被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