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丹济墨吹济加木参
清代乍丫地区呼图克图。藏族。道光十八年(1838),以剿办博窝时调派士兵,捐助军需,赏敕书。时乍丫有大、小两呼图克图,其为大呼图克图。二十一年(1841),因与小呼图克图不睦,居打箭炉,藉病不归,致使进乍丫道路受阻。经守备谢国泰驰往打箭炉开导,四川总督协同办理,道路始畅通。二十六年(1846),因乍丫地方控案未结,进藏官兵行抵察木多,复受阻,经开导,始催各站预备乌拉差役,将官兵迎送出境。
清代乍丫地区呼图克图。藏族。道光十八年(1838),以剿办博窝时调派士兵,捐助军需,赏敕书。时乍丫有大、小两呼图克图,其为大呼图克图。二十一年(1841),因与小呼图克图不睦,居打箭炉,藉病不归,致使进乍丫道路受阻。经守备谢国泰驰往打箭炉开导,四川总督协同办理,道路始畅通。二十六年(1846),因乍丫地方控案未结,进藏官兵行抵察木多,复受阻,经开导,始催各站预备乌拉差役,将官兵迎送出境。
见“兀提剌耳”(111页)。
?—1533哈萨克汗。又译塔喜尔汗。阿的黑速檀子,※哈斯木汗之侄(一说堂弟)。1523—1533年在位。其统治期间,对内暴虐无道,倒行逆施;对外不分敌友,四处出击,以致中、西部为诺盖汗国所占领。明嘉靖
见“耶律延禧”(1309页)。
新疆柯尔克孜族传统节日。又译“诺鲁孜”。波斯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约于每年公历3月22日举行(和伊朗古太阳历相差一天)。历史悠久,大概在其先民居住于叶尼塞河流域时就已出现,有辞旧迎新、祈
1842—1917拉祜族爱国首领。原活动于云南澜沧、沧源一带,清同治(1862—1874)年间,因率拉祜族反清斗争失败,带领数千户拉祜族、傈僳族人民退入西盟山地区定居,以传播佛教和与佤族头人歃血立盟等
亦称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市南郊13公里伊河入口处两岸的东西崖,即香山和龙门山(伊阙山)。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后经东魏和西魏、北
参见“周春”(1492页)。
旧时傣族、拉祜族和汉族对佤族的一种通称。又分“大佧佤”(指西盟佤族)和“小佧佤”(指双江、耿马、沧源、孟连、澜沧等地佤族)。“佧”为傣语,含有奴隶之意,故有侮辱性质。解放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的意愿,并
1869—1930近代蒙古族民间诗人。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查汗木仁人。出生于贫苦牧民家庭。因家境贫困,7岁被送入林东召当喇嘛,在寺内习经、干杂活,同时开始编唱“好来宝”,曾因讽刺活佛喇嘛,揭露其虚伪
见“尼玛嘉木参”(6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