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朗族

布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布朗”、“阿瓦”、 “瓦”和“”等。他称“濮曼”、“”。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镇康、双江、耿马等地。人口82280人(1990年)。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地区)一带。唐时称扑子蛮、蒲蛮、蒲人,分布在开南(今思茅一带)、银生(西双版纳自治州)、永昌、寻传(今云南澜沧江上游以西地区)等地。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称蒲蛮、扑子蛮,分布在澜沧江以西,今西双版纳和思茅、临沧等地区,受永昌、顺宁、普洱等府、州管辖。布朗族人民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元朝时,永昌、庆甸(凤庆)濮人曾多次起义。明宣德二年(1427),顺宁府雄摩等15寨濮人杀死十夫长阿茂及所属士卒80余人。清咸丰十年(1860),数千人参加了以哈尼族田四浪(又名田政)为首的起义,斗争延续了七八年。1904年,曼瓦寨布朗族抗缴苛捐杂税,曾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镇压,迫使国民党军溃退。1943年,他们又推翻当地头人的腐败统治,另选新头人。解放前,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巴达一带者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末期,实行农村公社制度。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已进入早期封建地主经济。崇拜祖先,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但仍保留原始宗教。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部分会傣文、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部山区保留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分离,商品经济不发达。

猜你喜欢

  • 阿勒答

    蒙古族测量长度的单位。蒙古语音译。始见于《蒙古秘史》,旁译作度,总译作度亦作步。即成人向左右分别伸直两手,从左手中指尖端至右手中指尖端的长度,约五至六尺(因人而异),与汉族的“度”相同。早在成吉思汗以

  • 陶里桦

    节日名。契丹语音译,“陶里”意为“兔”,“桦”意为“射”。契丹语的语序是谓语置于宾词之后,合译为“射兔”。契丹民俗以三月三日为上已节,此日刻木为兔,分队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队下马列跪进酒,胜队马上饮

  • 布路沙布逻

    见“配夏哇”(1813页)。

  • 丁野夫

    约1300—1345元代戏曲家、画家。回回人。先世西域人。入中原后,因爱慕钱塘山水胜景,举家定居仁和(今杭州市)梅村。曾为国子监生。工散曲,套数、小令极多,隐语亦佳。善丹青,属水墨苍劲一派。画山水、人

  • 赵琦

    1341—1393明朝将领。甘肃临洮人。吐蕃族。字仲玉,小名脱儿,乡人呼其为赵脱儿,蒙古名脱脱帖木儿。金元时吐蕃名宦赵阿哥昌八世孙,元同知临洮府事赵华严禄子。元末,累官荣禄大夫、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宣慰

  • 哥舒翰

    ?—757唐代著名蕃将。出身突骑施哥舒部,父哥道元为安西都护将军,赤水军使,世居安西。天宝六年(747),御吐蕃有功,擢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八年(749),在青海积石

  • 马腾翼

    1694—1758著名伊斯兰教人士。中国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属嘎底林耶派)创始人祁静一得力门生。东乡族。世居甘肃东乡黑泉沟坪庄。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具有渊博的伊斯兰教知识。初任四川省阆中县大礼拜寺开

  • 昌八剌

    见“张堡城”(1182页)。

  • 迈玛特玉素普

    见“玉素普和卓”(477页)。

  • 郑天挺

    1899—1981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原名庆甡,字毅生。曾用名“攫日”。福建长乐人。曾任北京大学秘书长、中文系教授;西南联大总务长,中文、历史两系教授;北京大学秘书长兼历史系主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