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 鲜卑宇文泰所建兵制。由兵牧合一的部落兵制发展而来。初置12军,以诸将分别统率。其成员多为鲜卑人,基本上由贺拔岳的武川军团、侯莫陈悦属下的李弼军团以及“六坊之众”随孝武帝西入关中的北魏宿卫禁旅组成。后逐渐吸收关陇汉族豪强地方武装,兵员日趋增加。共组成24军,由6柱国分领,下设12大将军、24开府、48仪同。每一仪同领士兵千人,6柱国合众4万8千人。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平时牧耕,但要按规定自备弓刀参加训练或作战。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后期,府兵军士改称侍官,除鲜卑成员外,广募汉族农民等充之,去其县籍,兵民分治。不属柱国,由皇帝直接控制,负有更番宿卫和作战御侮之责。此制日益与均田制相结合,兵员达20万人左右。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大业三年(607),改称鹰扬府,各府分隶12卫,军人称卫士,其户籍改属州县。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旋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贞观十年(636),有634府,分隶12卫和东宫六率。每府兵额800至1200人,编制单位有团、旅、队、火。凡被拣点充当府兵者,平日务农,农隙操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后府兵往往因负担过重,常逃避兵役。玄宗开元(713—741)时,卫士改为招募,戍边之兵改用官健(资粮官给之职业兵)。至天宝年间(742—756),府兵制已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