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康熙前贵州通志

康熙前贵州通志

书名。贵州地方志。亦称《曹本贵州通志》。33卷。清曹申吉(字锡余,号澹余,山东安丘人,汉族)主修。因贵州是多民族地区,该书各卷均涉及少数民族,其中《土司志》、《蛮僚志》等篇,为少数民族专志,专载少数民族情事。为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北京图书馆有康熙刻本12册(善本书)。

猜你喜欢

  • 诺伙

    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贵族等级和主要统治者。彝语音译。“诺”意为黑色,该族以黑色为贵;“伙”意为群体,因其自认为是彝族的主体,故亦含有主体之意。汉语称“黑彝”。自诩血统纯洁高贵,严禁本等级与被统治

  • 三屯河卫

    见“撒秃河卫”(2495页)。

  • 巴特曼

    参见“巴特满”(412页)。

  • 琼管安抚司

    宋代海南岛最高行政机构。熙宁六年(1073)于琼州地置,治所在琼山。除领原州之属县外,改儋州为昌化军、万州为万安军、崖州为珠崖军,并领县以隶琼管。宣和(1119—1125)中,改琼管为安抚都监。

  • 蕃坊

    穆斯林商人在中国的居地之称。唐宋元时期,来中国广州、泉州等地朝贡经商的穆斯林商人众多,或与汉人杂居,或聚居于城市之一隅,谓之“蕃坊”。由蕃长司蕃长统察公事。蕃坊处建有礼拜寺、市场。时广州、泉州、杭州、

  • 比丘尼

    佛教称谓。梵文音,又作苾��尼、煏尼、 比呼尼。藏语称阿尼、准玛。意为“乞士女”、“除女”。也称“沙门尼”,俗称“尼姑”,“尼”指女子出家后受具足戒者。出现较晚,据说阿难请

  • 五色国

    见“五色四夷国”(267页)。

  •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之乱的一次战役。乾隆二十四年(1759)七月九日,布拉呢敦(大和卓木)、霍集占(小和卓木)于※“阿尔楚尔之战”败走后,率众逃伊西洱库尔淖尔(一称叶什勒池,今帕米尔雅什库里湖)。其地南

  • 披曼

    傣语音译,意为“寨神”或“社神”。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原始宗教崇拜之一。披曼多为传说中的本寨建寨者或村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木椿、石条立于村寨中心,为其神的象征。每年于栽秧前或秋收后举行隆重祭祀,祈求丰收

  • 纳兰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纳剌、那懒、拿懒、内兰。似由唐代靺鞨族拿姓演变而来。居咸平府境伊改河(在今吉林怀德县境,为伊通河一支流)等地。金亡北宋后,很多迁出故地,如怕鲁欢猛安迁居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