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忽汗州都督府

忽汗州都督府

唐置地方政区名。或简称忽汗州。唐先天二年(713)置。因境内有忽汗河(今牡丹江)而得名,又因置于渤海国地区故又曰渤海都督府。辖地初只领有今长白山北麓,牡丹江上中游和松花江上游地区。后东临日本海;西以第一松花江及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黑水靺鞨、契丹地相邻;南至朝鲜龙兴江,西向经孟山,越大同江,在价川附近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跨鸭绿江,经中国丹东市北,再经抚顺市与新宾满族自治县之间、开原与昌图县之间达双辽县境;北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向约经七星河或挠力河附近越乌苏里江,再沿比金河至日本海。府治变动与渤海国王城同,初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几经迁移,唐德宗贞元(785—805)中定治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首领大柞荣在今牡丹江上游地区建立震(振)国,先天二年,唐玄宗遣郎将崔忻前往祚荣所在册封,同时以其所统置忽汗州,任命其为府都督。后唐册封历代渤海国王,皆命兼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唐派长史,就地监领。初由河北道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管辖,神龙二年(706)转属该道幽州都督府,开原七年(719)又由营州平卢军节度使押领,“安史之乱”后由设在今山东半岛的淄青平卢节度使掌其事。与在契丹各部所设松漠都督府、奚地所设饶乐都督府、黑水靺鞨境内黑水州都督府,合称东北地区“四府”。下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其设立,加强了靺鞨(后为渤海)人与中原地区的紧密关系,使渤海国既为一个边疆民族政权,又是唐地方的一级行政机构。

猜你喜欢

  • 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军民事务。下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3,吐蕃等路为其一,置宣慰使4员。下设同知2员、副使1员、经历2

  • 至尊大黑神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古林朵皿,华言至尊大黑神迥遮施食也。”藏语sku rim mlos,译为至尊大黑神,为密宗护法神,举行法事时施放食

  • 麦兰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迹作穆伦河卫。永乐四年(1406)十一月,必轻窝虎河、阿罗麓、麦兰河等处女真首领砍木里、速同哥、我里哥、黄脱因等130人入朝贡马,明廷以其居地置此卫。正统十一年(1446

  • 阿史那元庆

    ?—692唐朝突厥族将领。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之子。初任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垂拱元年(685),升左王钤卫将军兼昆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辖五咄陆部,后又拜镇国大将军、行左威卫大将军。如意元年(692

  • 德墨齐

    蒙古语音译,意为“灵巧”、“助手”。准噶尔兀鲁思官员,主管王府事务。内佐台吉理家务,外则负责抽收牧厂税务,差派、征收山南回部徭赋及接待布鲁特使者等。定员2名。

  • 湘中记

    书名。又作《湘中山水记》或《湘川记》。晋代罗含撰。三卷。著者桂阳耒阳人,字君章。历官尚书郎、宜都太守、散骑常侍等。内容主要记载湖南省山、水、物产、古迹,共4类,乃湖南之早期志书,后人采之仿之者不少。早

  • 札鲁特右翼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西北部、大兴安岭南段东麓。牧地东界札鲁特左翼旗,西界阿噜科尔沁旗,南界喀尔喀左翼旗,北界乌珠穆沁左翼旗。天聪二年(1628),部长内齐偕色本等率众归附后金。顺

  • 十家牌法

    政治制度名。明朝在赣南畲族地区实行的统治措施之一。又称“十家连坐”。明正德年间(1506—1521) ,赣南畲、汉人民曾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清王朝派王守仁进行军事镇压的同时,又在城乡普遍推行此法。“

  • 和硕亲王

    爵名。清代宗室封爵中首位之称。和硕,沿习满语;亲王,沿袭古代皇族封王之名。册封亲王,授金册、宝(印),赐予封号,如睿、豫,表其素行。卒则加字予谥,如和硕睿“忠”亲王,系指多尔衮。崇德元年(1636),

  • 桂甘

    吐蕃大臣。又作桂干,意为“桂氏师长”,又称论钦波桂氏。赞普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及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又称“执法大臣”(却论),出身桂氏族。赤德祖赞死后,反佛大臣※马祥仲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