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贤
元末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原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因从姊夫杨镇抚,遂以杨姓称之。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续录鬼簿》称其“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自幼好学,精通汉语文,擅长音律和词赋,致力于杂剧的研究和创作。本人经历元末的社会动乱和农民起义,对社会现实颇有感受。与著名杂剧作家贾仲名、汤舜民及名伶蒋兰英等有深厚交往。明永乐(1403—1424)初,受召入值,以备顾问。因“无意翰林院”,在朝中居官不长。不久,返武林(今浙江杭县)。后卒于金陵(今南京)。其作品主要是杂剧、散曲和传奇,在蒙古族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续录鬼簿》著录其杂剧有18种,有《西游记》、《刘行首》两种流传于世,其他均已散失。散曲流传至今的有七首小令和一曲套数。所著传奇亦失传。作者广泛吸收了宋元以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继承了蒙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创。其《西游记》要比吴承恩的小说早200年。明人朱权称赞其词曲“如雨中之花”般绚丽夺目。其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封建统治阶级作了深刻的揭露,对劳苦群众深表同情,并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