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永宁寺碑

永宁寺碑

明代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亦称“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都司官署所在地特林村以北江岸石岩上(距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明钦差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地方“奉敕”修建永宁寺时立,碑高5.36尺,宽2.5尺。碑阳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的对译,各15行;碑共刻有汉、蒙、藏、女真4种文字。一为明宣德八年(1433)亦失哈等再至其地重修永宁寺时立,高6.2尺,阔3.67尺。碑阳刻字30行,每行44字。两碑记录明朝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情况,略述亦失哈等多次巡视奴儿干地方经过,介绍都司所辖地区和境内的民族及其生产、生活,载明明廷在黑龙江流域授官封爵、派兵戍守及当地各族人民贡“海青方物”,愿“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等。碑末署名的100多人中,既有明王朝的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也有瓦、木、铁、漆和妆塑等匠;有当地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它充分表明了明中央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这一地区的物证。自17世纪以后,中外报导常介绍之。我国正确认识永宁寺碑并将其文拓下传于世的,是清末人曹廷杰。碑上的女真文,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直至20世纪初,两碑还一直屹立在原址,1904年,沙俄为永久霸占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将其运至海参崴博物馆隐藏。

猜你喜欢

  • 太庙四祭

    元代宫廷祭祖之礼。祭祀时,以蒙古巫祝为司禋监官,身着法服,同三献官省察献牲后,以蒙古语呼累朝帝后之名,告以致祭年月日数及致祭物品。翌日清晨,献官、御史、太常卿、博士分诣各室,由蒙古博儿赤(司厨)跪割牲

  • 马光荣

    清代画家。回族。四川巴县(今属重庆市)人。祖籍安徽怀宁,随父流寓,遂家焉,曾中举人。清末书画家马荣卿之子,承家学,工画,擅画鸟虫。

  • 威远镇

    镇名。位于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宋以前称“诺木斗”,意为“森林地区”。宋改称“牧马营”。明嘉靖十四年(1535),修建威远堡,筑城垣。清康熙十三年(1674),曾设都司。民国十九年(1930)设县

  • 大如者部

    即“大如者室韦”(97页)。

  • 噶丹巴·玛本索南杰波

    西藏噶丹巴族先民。又称米琼屯结。藏族。生于拉萨上游的林地。14世纪末15世纪初人。出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臣噶尔东赞家族,父噶德桑波在元代蔡巴万户长哀嘎多吉手下为官,后为帕竹政权乃溪卡宗本之侍从,旋任拉

  • 孛术鲁正

    即“孛术鲁阿鲁罕”(992页)。

  • 尕尔哇

    土族语音译。明末西藏地方政府及四世达赖加封给土族地区部落头人的职衔。明万历三十年(1602),青海互助土族地区13个头人进藏觐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四世达赖分别授以土官,其中3人被封为此官职,即觉哈撒尕

  • 扎津卫

    见“扎真卫”(192页)。

  • 札西巴图尔

    见“达什巴图尔”(736页)。

  • 许保

    明嘉靖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龙许保”(4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