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凤川番
藏族古部名。见于《元史·世祖纪》。元代分布于威州(属宣政院辖地,在今四川阿坝地区汶川县一带,治汶川西北)汝凤川。元至元七年(1270)五月,汝凤川番族8千户内附,其酋长入朝,授宣命,赐金符。
藏族古部名。见于《元史·世祖纪》。元代分布于威州(属宣政院辖地,在今四川阿坝地区汶川县一带,治汶川西北)汝凤川。元至元七年(1270)五月,汝凤川番族8千户内附,其酋长入朝,授宣命,赐金符。
?—1188金宗室、大臣。亦作崇尹。本名阿里罕。女真族。完颜氏。初以宗室子充护卫,改牌印祗候,授世袭谋克,为右卫将军。历顺天、归德、彰化、唐古部族、横海军节度使。正隆六年(1161),从海陵王攻宋,领
僜语音译,意为“穷人”。解放前僜人社会中的贫民。随着氏族组织解体,私有制的发展而产生。占有少量土地,缺少劳动工具,生活贫困。有的需要靠当雇工和借贷维持生活,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简称恰万户,别作恰域拉主、恰拉主,《元史》作札由瓦万户。世祖至元二年(1265),国师(后升号帝师)八思巴与其弟白兰王恰那多吉返萨迦(今西藏萨迦县),总制院遣官员阿衮、弥林前往
建筑装饰工艺。元末明初出现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屯居地区、风格独特的砖雕工艺技术。在甘、宁、青地区久负盛名。多应用于清真寺、拱北(伊斯兰教圣徒之墓)和住宅等建筑物的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脊饰
见“鸠僚”(1103页)。
1453—1542明代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红帽系四世活佛。又名却扎耶西。藏族。生于金沙江下游哲雪迪。幼年从法王嗄玛巴等噶玛派大德学习佛典。后赴工布拜师求法。继赴多康、西宁、蒙古等地布教,化导霍尔隆巴等人
1716—?清代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喀尔喀蒙古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二世。蒙古族。赛音诺颜部人。札萨克※策凌额驸之弟。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一世罗卜藏布林拉伊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圆寂,被确认为其转世
?—1899清朝宗室、学者。满洲镶白旗人。字伯熙、伯蕴,号意园。肃武亲王※豪格7世孙,协办大学士敬征孙,左副都统御史恒恩子。少聪慧,10岁作诗。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编修,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益励
元朝大臣。又译兀良哈台。蒙古人。累官枢密副使。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改中书添设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十三年,进右丞,兼大司农卿。十七年,任中书平章政事。十八年,出知行枢密院,代太不花总兵山东,节
传说中的蒙古祖先。又译布尔特齐诺,蒙古语意为“苍色的狼”。蒙古国创建者※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原居额儿古涅·昆(今额尔古纳河)流域,后率部越腾吉思海(指今呼伦湖),移牧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游的不儿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