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渤海回民救国总会

渤海回民救国总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抗日救国组织。1940年7月20日成立于河北省宁津县魏家庵(一说在南皮县习公楼村),时称“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王连芳任主任,刘震寰、丁溪野、曹奎等任各部部长,刘树仁为秘书长。下设4个分会。分管冀鲁所属各县。总会所属武装部、宣传部、敌工部,分别管理武装、出版和剧团工作。总会以沧县东南的石桥、堤东一带为根据地、长期隐蔽活动于渤海沿岸的回民聚居区。宣传抗日,发动回民参军参战;帮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抗日根据地;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工作;分化瓦解日伪军政人员和伪“回联会”、“维持会”等;发展壮大回民大队武装,消灭日本侵略者。在其领导下,又成立了“渤海回民支队”。创办了《正道周报》(后改为《伊斯兰报》)和《正道杂志》。1944年改名为“渤海军区回民救国总会”。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更名为“渤海区回民协会”。

猜你喜欢

  • 乌由浑

    即“乌由罕”(332页)。

  • 马盂山

    辽代山名。属上京道。即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南马鞍山(一说为宁城县与平泉县交界处的山脉,或泛指宁城县以西一段南北走向的山脉。)为契丹民族发祥地。“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而东,

  • 宇文宪

    544或545—578北周宗室。又名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人。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宇文泰第五子,母柔然达步干氏。初封涪城县公。魏恭帝元年(554),进封安城郡公。北周孝闵帝

  • 爱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爱和卫。永乐七年(1409)八月置。《满洲源流考》改作爱哈卫,并说清代有爱河,即位于凤凰城(今辽宁省凤城县)东北爱哈边门外的爱哈必喇。今有人定在图们江上游阿也苦河流域

  • 武都羌

    西羌的一支。见: “参狼羌”(1551页)。

  • 牛具税

    见“牛头税”(357页)。

  • 朋贯

    傣语音译。又称“昆勒贯”,意为“当官人的议事会”,即贵族议事会。旧时西双版纳勐笼土司的一种较原始的民主议事会组织。由司署的“四卡贞”、“八卡贞”等主要官员和由土司远亲担任的土司司署所在地的村寨头人参加

  • 长水校尉

    汉代官名。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初置。统领由归服之匈奴人编组的※长水胡骑(屯长水,今陕西蓝田县西北,故名)和宣曲胡骑(屯宣曲,今西安市西南,故名)。俸2千石,下领丞、司马。东汉沿置,下领司

  • 乞列厄卫

    见“乞烈尼卫”(125页)。

  • 刀斧之讳

    古代蒙古社会禁忌之一。蒙古人素敬火,视之为幸福和财富的赐予者,是纯洁的象征,可祛除不祥,是每家每户的保护者,故视火为神圣,禁止用刀触火,用刀到锅中取肉,或在火旁用斧头砍物。认为这样火就不会熄灭,故凡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