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

清代居住于蒙古高原北部之蒙古各部总称。因其分布于蒙古中部戈壁北缘,故称。由于其所属部落,主要为达延汗子格哷森札赉尔遗裔之喀尔喀,故又称之为喀尔喀蒙古。初服属于察哈尔部,众分左、右两翼、7旗。左翼为格哷森札赉尔第三子诺诺和、五子阿敏都喇勒领之,驻牧于土拉河界。右翼为其长子阿什海达尔汉珲台吉、次子诺颜泰哈坦巴图尔、四子德勒登昆都伦、七子鄂特欢诺颜共领,驻牧于杭爱山。两翼原无汗号,及左翼阿巴岱自藏迎经典归,为众所服,始号斡齐赖赛因汗。寻右翼长赉瑚尔也称汗,一时两汗并立。后因阿巴岱孙衮布继位,自号土谢图汗,赉瑚尔子素巴第亦号札萨克图汗,驻牧于克鲁伦河之阿敏都喇勒孙硕垒号车臣汗,于是三汗并雄。崇德三年(1638),三部以察哈尔林丹汗为后金所灭,遣使献贡于清,与清建立初步藩属关系。顺治十二年(1655),以三汗及赛音诺颜部长丹津喇嘛遣使与清会盟,众被析为8札萨克。嗣因内部不睦,受准噶尔部长噶尔丹侵凌,纷纷率众南徙,被置于内札萨克蒙古近边。康熙三十年(1691),诸部于多伦诺尔朝见清康熙帝,正式表示归附清朝政府,清分别授其汗、诺颜等以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各有差,使与内札萨克同列。所部被编为55旗。雍正三年(1725),以固伦额附策凌击准噶尔军有功,诏以其近地置19札萨克自为一部,以赛音诺颜号冠之,积前共4部74旗。乾隆中,以人口增殖,增至83旗,附辉特1旗,额鲁特2旗,分汗阿林、齐齐尔里克、喀鲁伦巴尔屯、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四盟。统称为外札萨克。

猜你喜欢

  • 赁预笃温一腊

    见“预笃温稍瓦直”(1962页)。

  • 洛桑丹白旺秀

    1869—1909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五世。光绪三年(1877),在北京雍和宫经金瓶掣签选定为阿嘉四世转世灵童,是为五世。七年(1881),进京。九年(1883),简放副札萨

  • 七和卓之乱

    清代道光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七和卓即:卡塔条勒(原名迈买的明)、倭里罕和卓、克希克汗条勒(一译克齐克汗条勒)、塔瓦克尔条勒、萨比尔汗条勒、阿克恰干条勒和伊萨罕条勒。卡塔条勒是张格尔兄玉

  • 龙仔

    黎语称“沃伐”,意为“做穷人”。系指解放前黎族地区某些因破产或逃避迫害而依附某一有财势的富户门下的贫苦农民,故又称投靠户。被依附者称“龙公”,黎语谓“沃凡”,意为“做富人”,也有“做主人”之意。投靠时

  • 议政王

    官名。清帝任命宗室贵族以议军国之事。天命七年(1622),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8人为8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是所谓八固山议政王。天聪间(1627—1635),议政贝勒(王)多达12人,以率八旗大臣,共议

  • 张家口外群牧处

    清官署名。为内务府属下机构。顺治(1644—1661)初年设立。设管理三旗牛羊群事务总管1人,由察哈尔都统兼任。下设张家口外牛羊群和达里岗爱羊群兼马驼群小总管各1人、副总管2人、协领、委署协领、翼长、

  • 牙葛直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牙葛直为辽景宗※彰愍宫下之一抹里。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一抹里亦

  • 格根汗

    见“俺答汗”(1884页)。

  • 拜桑固尔

    见“狼台吉”(1900页)。

  • 托河路

    清与民国时期官署名。全称“托河路协领公署”。因所统居民分布在托河一带而得名。康熙年间(1662—1722),清廷为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在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的同时,根据鄂伦春族的氏族组织及分布地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