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瑶族

瑶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甘迪门”、“坳标”、“拉加”、“炯奈”、“金门”、“藻敏”、“布努”等不同自称和“盘瑶”、“过山瑶”、“茶山瑶”、“花蓝瑶”、“背篓瑶”、“八排瑶”、“板瑶”、“白裤瑶”和“平地瑶”等30多种他称。共有2134013人(1990年),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湖北和江西等7个省(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多,有863407人,其次是湖南、云南和广东。没有本民族文字,语言也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勉语、布努语和拉加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加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彼此不能通话。一般通用汉文。信奉道教,崇拜多神,尤其崇奉祖先盘古。其族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源于江浙一带的“山越”;大多数人则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秦汉时,其先民分布在今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南北朝隋唐时称“莫徭”,宋以后始称瑶。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瑶民先后迁往岭南腹地和云贵山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大多“依山险而居”,长期从事广种薄收的刀耕火种农业,过着迁徙不定的飘泊生活。唐宋以后,封建势力逐步深入瑶区,湖南和广西的部分瑶族地区开始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元明两代,土司制度在广大瑶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已出现封建地主经济。到解放前夕,大部分瑶族地区已进入地主经济,但普遍保留着原始村社组织残余的“瑶老制”,有些地区还遗留封建领主制的残余,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历代统治阶级对瑶族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瑶族人民不断反抗,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清代湖南江华瑶民起义及1933年桂北瑶民反对国民党的起义,都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几个瑶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农林、工交、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 萨旺

    见“噶伦”(2498页)。

  • 高油房古城

    西夏遣址。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临河县高油房地区。城平面略呈方形,边长990米左右,墙基宽7—8米。每面城墙外侧各有马面7个,间距60米左右。南北有角楼基址,直经15米。四面城墙有门,门外有瓮城

  • 盍稚

    见“氐”(610页)。

  • 丽江马哥山起义

    1919年2月,丽江四区傈僳族楚沙扒、阿玉定、彪得扒等人联合当地纳西族、彝族千余人,在马哥山举行反抗官僚地主横征暴敛的武装起义。斗争席卷四、五区,队伍迅速壮大到数千人。起义者以弓弩、砍刀、长标战胜使用

  • 马六舟

    1862—1917近代教育家。字纶三,四川省成都人。回族。清末廪生,曾任黑龙江省木兰、巴彦等县知县。遂寓居齐齐哈尔。在木兰县任内,疏浚河道,兴农事,办学校,深得民心。光绪三十三年(1907)夏,在齐齐

  • 赤斤蒙古卫

    明代西北羁縻卫之一。位于嘉峪关西,今甘肃玉门市一带。汉为敦煌郡地,晋隶晋昌郡,唐属瓜州。元因之,属沙州路。众为蒙古族。明永乐二年(1404),蒙古丞相苦术子塔力尼率部众500余人降,诏置赤斤蒙古千户所

  • 烧白柴

    旧时云南信仰小乘佛教的傣、德昂、阿昌等族的一种祈佛活动。每年冬季,为表示给佛祖取暖,一般在夏历腊月十四日举行。传说从前有一佛祖弟子生病,在发冷难熬之际,有一老人用柴火为其取暖,使病愈。于是佛祖认为此是

  • 阿达礼

    ?—1643清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和硕礼亲王代善之孙,颖毅亲王萨哈廉之长子。初袭郡王爵。崇德三年(1638),从征喀尔喀蒙古。五年,同济尔哈朗驻义州,迎来归蒙古多罗特部降众,击溃明松山、杏山之军。

  • 唐兀惕

    见“唐兀”(1923页)。

  • 渴槃陀

    古西域国名。亦作渴槃陁、羯盘陀、喝盘陀、汉陀、汉盘陀、朅盘陀、渴罗陀、渴馆檀,又称伽余罗逝。在葱岭东,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带。有12城。居民从事农牧业,有文字,信佛教,人劲悍,外貌、语言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