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糌粑

糌粑

藏语音译,意为“炒面”。藏族人民传统食品。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藏区。其制法:将青稞浸泡或烫洗后,焙熟、磨成面,亦有乾磨而成者。上等的要搓去青稞内皮,精细加工,旧时专供上层官员、活佛和大领主食用。专用青稞磨成的面,藏语称“乃糌”,意为“青稞糌粑”。在青稞中加豌豆、蚕豆”磨成的为混合糌粑,藏语称“毕散”。平时将糌粑储于盒内,外出时装入皮袋(藏语谓汤古),食用时,将糌粑倒入木碗中,加酥油茶或盐茶、青稞酒、酸奶等拌和,用手捏成小团而食。贫苦农奴靠萝卜和野菜掺一点糌粑熬成粥(藏语称“土巴”)度日。甘南拉卜楞等藏族,有时将糌粑捏成勺形,内盛辣子和臊子做成糊状汤食用,此为《旧唐书》所载“凝妙为碗实羹酪并食之”遗风。

猜你喜欢

  • 瑚尼勒图

    ?—1793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鄂讷氏。世居黑龙江。乾隆中,由护军累迁至参领。三十六年(1771),从征金川有功,赐“巴图鲁”名号。又从海兰察,夺寨有功,擢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四十一年(1776),

  • 缸瓦窑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辽松州西南(今内蒙古赤峰西南缸瓦窑村),建在半支箭河北岸台地上。曾发现“官”与“新官”字款和窑具,知为官窑。是目前发现契丹地区最大的一处窑址。占地约1平方里,遗存堆积厚达

  • 盆奴里国

    辽代女真五国部之一。一作蒲奴里、喷讷,金称蒲聂部,清文献作博诺、富珠哩、富奴里。《满洲源流考》谓:盆奴,满语(女真语),雹也。明、清以来一般认为,今黑龙江省境汤旺河下游汤原县治隔河相对的香兰乡双河古城

  • 庐江蛮

    东汉对西汉武帝时迁往江淮之间的东瓯、闽越人称谓。亦称“九江蛮”。据《史记·东越列传》载: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王望遣使“告急天子”。武帝令严助“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

  • 头克汗

    ? —1718清代哈萨克汗。一译脱卜柯依汗、泰吾坎汗。※扬吉尔(江格尔)汗子。长驻塔什干。派遣有名望代理人分管所属3个“玉兹”(区划名称)。执政时,首创把哈萨克古老氏族习惯法汇集成成文法《头克汗法典》

  • 塔拉克

    旧婚俗之一。又称台拉各、脱俩。源自阿拉伯语,意为“休妻”。流行于西北等地维吾尔、回、东乡、撒拉等信奉伊斯兰教各族中。当男女双方婚后感情破裂时,若丈夫对妻子说一次“塔拉克”,彼此便解除夫妻关系。倘要再恢

  • 回霸

    ①辽朝对部分女真人的称呼。一作回跋、回拔、回怕里。因居住地中心在回跋江(或称回怕川、晦发川,今辉发河)故名。来源于黑水靺鞨。初分布在辽咸州(治今辽宁开原县老城镇)东北,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以南地区;

  • 孝懿皇后

    1147—1191金章宗母。其先忒里辟剌人。生于辽阳。女真族。徒单氏。司徒、齐国公婆卢火孙女,太师、广平郡王徒单贞之女。为人庄重寡言,谦谨。大定四年(1164),嫁皇太子完颜允恭为妃。八年,生金章宗。

  • 岸本

    藏语音译,又译作“岸奔”,意为“财务官”或“度支官”。唐永徽四年(653)已见史载。香雄地区即设有此官。吐蕃政权建立后,曾设“岸奔榼苏户属劫罗末论”,意为“内府理财官”。在吐蕃占领区河陇及新疆部分地区

  • 彭志显

    明代湖广保靖州(治今湖南保靖县)土官。土家族。大喇巡检司土舍※彭惠子。承袭大喇巡检司土舍,协理司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应调随征浙江倭寇。次年,追剿倭寇至淮安梅口,纵火焚倭舟,获大胜,为国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