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苗民抗夫碑

苗民抗夫碑

古碑名。清嘉庆四年(1799)六月二十三日立于贵州施秉县南六合乡廖洞中寨路口土地庙两侧,左右各一,亦称六合苗民抗夫碑。右侧碑高1.04米,宽0.69米,厚0.09米。碑额无题刻,碑文分作29行,竖刻,计千余字。左侧碑高1.14米,宽0.59米,厚0.11米,碑额有“万古留名”4字。右侧碑文中提出该碑所刊,系当时清政府“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尚书署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富”,“为通饬禁革驿站积弊”,明令“严行禁革”之条款。文中有15条具体事项规定,如:“督抚巡阅照例督院用马七匹,夫六十名,抚院用马六匹夫六十名,预发传牌传知沿途地方官即将传牌抄四门照数应付,不得滥应一夫一马。无马之处平价□备,不许派累里民百姓,违者参究”。对上司过境供应饮食“岂容派及里民”,“一概不许备办,倘跟随人役敢于藉端滋事,许即禀明惩究”等8条。左侧碑文共7条,除第一款,其余经风雨剥蚀,已无法辨认。最下面的署名为“潘故概”“漏(廖)洞头人”“中牌”“兵洞刘再贵”。碑立所在地,乃苗民聚居区域,史称※生苗。明清以曾爆发多次苗民抗税抗夫斗争。嘉庆四年,即乾嘉湘黔苗民※石柳邓、※吴八月起义被镇压不久,清政府为了缓和矛盾,稳定局势遂发布此布告。苗民将其刻在碑上以晓民众监督。

猜你喜欢

  • 阿巴噶左翼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牧地环锡林河(今西林河),东至浩齐特界,西、北接阿巴哈纳尔旗界,南邻察哈尔正蓝旗。元属上都路。明为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住地,至塔尔尼库同始名所部曰阿

  • 丘除车林鞮单于

    ?—63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挛鞮氏(亦作虚连题氏)。名苏。※丘浮尤鞮单于子。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䤈僮尸逐侯鞮单于死,嗣立,数月后,卒。

  • 敏珠尔喇布坦

    ?—1760清朝蒙古王公。喀喇沁部人。乌梁罕(不良哈)氏。元臣济拉玛(又作者勒篾)后裔,杜棱郡王噶勒臧次子。初授一等塔布囊。乾隆八年(1743),封辅国公。十二年(1747),赐双眼孔雀翎,命御前行走

  • 右地代

    见“赫连右地代”(2423页)。

  • 平宋录

    书名。又名《大元混一江南实录》、《丙子平宋录》。元刘敏中撰。3卷。前有大德元年(1297)邓锜、方回、周明三序。记至元十一年(1274)九月伯颜领兵攻宋,至十三年五月下临安,及宋幼主北迁之事。内容与《

  • 阿里雅

    ?—1715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布尼子。康熙三十一年(1692),率众附清,授札萨克一等台吉,以阿尔萨兰卫宰桑协理旗务,驻牧克鲁伦河流域。三十二年,移

  • 蒙古黄金史纲

    书名。蒙古编年史。原名《诸汗源流黄金史纲》,或音译《阿勒坦·托卜赤》,通称《蒙古黄金史纲》,为别于罗卜藏丹津的《蒙古黄金史》,俗称《小黄金史》。著者佚名。史界一般认为约成书于1604—1627年间。内

  • 古代西南地区族群名。又称卜、百濮。殷商时,分布在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商之属国,曾向商贡献方物。后参与周武王伐纣。楚熊霜六年(前822),叔堪为争位曾避于此。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楚始开濮地而有之

  • 拔酌

    见“颉利俱利薛沙耽弥可汗”(2166页)。

  • 遥辇九帐大常衮司

    见“遥辇九帐族”(23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