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苗语支

苗语支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语支之一。包括苗语和一部分瑶族说的布努语、巴哼语、炯奈语等4个语言。使用人口约计有635万。另外,还有一部分自称“唔奈”、“优诺”的瑶族,他们使用的语言接近巴哼语,是巴哼语的方言还是两个独立的语言,待定。主要特点:声母多,韵母少;一般都有带鼻冠音的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小舌塞音和清鼻音、清边音声母比较普遍;一般只有一个鼻音韵尾-n或-,没有塞音韵尾;元音不分长短、松紧;声调系统与汉语的大致相当,古代4个声调,后来由于声母的清浊又各分为阴、阳两类调;词根都是单音节的;合成词多为修饰式的,带前加成分的合成词比较普遍;有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动词没有自动和使动的语法范畴;形容词作定语,除少数几个词外,在中心语后;指示代词作定语和名词作限制性定语时,除个别语言外,都在中心语后;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4个语言之间,语音面貌和语法现象相近,差别比较大的是基本词汇,相互间交际通常用汉语。

猜你喜欢

  • 段正明

    宋代云南大理国第十四世国王。一作段政明。白族。大理人。※段思廉孙,※段廉义侄。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第十三世国王段寿辉鉴于高智升、高升泰一门权倾大理国,心中不自安,以“天变”(日月蚀)为托辞禅位

  • 五原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东部后套平原上,南临黄河。西汉为五原县。东汉初,匈奴南单于曾分部众屯此。清为乌喇特部牧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厅。1912年改县。乌加河流贯,渠道纵横,灌溉发达

  • 博灵阿

    ?—1773清朝大臣。蒙古正白旗人。图伯特氏。御前大臣旺扎尔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三军侍卫。三十六年(1771),擢御前头等侍卫,署镶黄旗蒙古副都统,授正蓝旗蒙古副都统。三十七年二月,随军征

  • 永庆陵

    见“辽庆陵”(659页)。

  • 赤桑扬敦

    吐蕃时期“七良臣”之一。松赞干布(617?—650)时吐蕃大臣。尼雅氏之子。又号称“不可缺少的四大臣”之一,政绩卓著。早期吐蕃居民均居山上,以岩洞为室,经其提倡,吐蕃居民从山上迁居河谷地带,建石屋以居

  • 瑞应寺

    寺庙名。蒙古语称“葛根苏木”。位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卓新镇西南30公里处。清康熙八年(1669)桑丹桑布活佛(1633—1720)始建。十五年(1676),桑丹桑布率30名弟子前往拉萨礼佛。达赖喇嘛

  • 永昌记

    书名。佚名氏撰。约成书于汉魏时,为云南古志书,卷数不详,已佚。《太平御览·兵部》卷89引有其文:“哀牢王出入射猎骑马,金银鞍勒加翠毛文饰。”《初学集》卷22后一句作“文帝秦王金银鞍加翠毛之饰”。后人认

  • 翟戎

    古族名。参见“狄戎”(1104页)。

  • 辉罕城

    即“忽汗城”(1487页)。

  • 輋民

    畲族古称之一。“輋”读音与“畲”同,为广东地方的汉字俗字,意为“巢居”。始见于南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一文,指生活在广东潮州山中搭棚构木而居的畲族先民。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