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箭

蒙古箭

冷兵器之一。蒙古最早的狩猎工具。在部落争斗中的武器。早期的箭头是石制、木制或骨制等。《黑鞑事略》:“有响箭(即呜镝也),有驼骨箭,有批针箭,剡木为栝,落雕以为翎”。铁制箭头的使用,既锋利又有穿透力,箭的两边磨得很锋利,好似一把两边有刃的剑。蒙古人在箭袋内藏有一把锉刀,可随时磨砺箭头,箭杆尾有羽能定向射出。1970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元代武将墓葬出土6支箭,有两支较完整,一支尚附有残翎。杆长71.5厘米,是柳条制,直径约0.6厘米,两头稍细,箭杆尾端衔口深约0.5厘米的凹沟,用以扣弦,箭镞铁质,呈扁平的挑叶形,全长11.7厘米,铤长3.9厘米,箭杆在距尾端1.5厘米处粘附翎羽三片,成60°角等分,翎长15.5—17.5厘米,从残存部分看,是用胶将翎羽的一半粘附在上面,以使箭行方向端正速度迅疾。翎羽为坚挺,应是鹞羽或是雕羽。箭是蒙古人作战长期使用的武器,现代已成为一种体育器械。

猜你喜欢

  • 佤语音译。解放前云南双江佤族地区对雇短工(日工)的称谓。报酬皆以实物计算,一般不分男女和劳动力强弱,劳动一天,雇主给米二筒(2公斤),供饭一餐,或给米一筒,供饭两餐。但报酬各地不完全一样,有些村寨是根

  • 乌仁哈达尔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据说是专司无名病的神。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传说它是由鄂伦春南面的地方传入,无神像,用狍子和野猪供祭。

  • 打老庚

    旧时布依族、壮族民间交际习俗。亦称打伙计、拜同年,有“结交为兄弟”之意。流行于广西、贵州壮、布依等民族地区。异村异姓青年男子在交往过程中,如遇到年龄相近、情投意合、友情深厚、情同手足者,经双方同意,互

  • 正黄旗牧厂

    清正黄旗所属牧场。位于张家口西北。东至镶黄旗牧厂界,西与北邻察哈尔正黄旗,南接长城。东西距130里,南北距250里。厂官吏驻诺莫浑博罗山。其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一带。

  • 希福

    1589—1652清初大臣。满族。赫舍里氏。原籍英额(今辽宁省开原县东南英额),后移哈达部。后金天命四年(1619),随兄硕色率众归附努尔哈赤。以兼通满、汉、蒙古文字,召直文馆,赐号巴克什(满语,意为

  • 鼓子

    见“鸢鞮”(1379页)。

  • 保义可汗记功碑

    见“九姓回鹘可汗碑”(37页)。

  • 磨些蛮

    唐代古族名。为汉晋时“摩沙夷”之同音异译。《蛮书》卷4:“磨蛮,亦乌蛮种也”。据《太平御览》卷789引《南夷志》,此磨蛮湮些字,应为磨些蛮。《蛮书》卷1台登条及卷2泸水条,其分布在东沪水(今雅砻江)以

  • 广惠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郭芒寺”、“赞布寺”。在青海大通县。由西藏赞布顿珠嘉措在青海厄鲁特蒙古首领资助下,于顺治七年(1650)建成。十年(165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进京朝觐,返藏时亲临此寺,讲

  • 渐尚王

    匈奴官名。见“渐将王”(2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