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行国

行国

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在中国历史上,除乌孙、月氏外,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都是行国。行国最重要特点就是居穹庐(毡帐),衣皮裘、食肉饮酪,依季节变化,逐水草迁徙。各部贵族及其部众,虽各有份地,但因生产方式粗放,不储草,无棚圈,故牧地俱无法长期固定。每当政治局势安定时,牧地变换通常都不大;可一旦出现动荡,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便立刻弃故土而觅新居,经济基础极脆弱。如大月氏,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因匈奴压迫,即徙居妫水(今中亚阿姆河)以北。又如北匈奴郅支单于,原居漠北,因惧汉朝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袭击,便率众徙往康居(今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社会经济不发达,其部落联盟、或部族共同体的稳定性也较差。每当其中一部落强盛时,周邻各部便迅速与之结盟,组成部落集合体。但当其势力转弱时,同盟便立刻解体。因其经常转徙,自幼生长于鞍马间,其人皆精骑射,习战斗,善驰骋。尤长于打运动战,游击战,有来如风雨,去如飚浮之誉,以其兵为铁骑。因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行国”,多出现于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与中原各族,虽不时争战,但政治、经济联系也极密切,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以分割联系。

猜你喜欢

  • 五咄陆

    西突厥部落。属十姓部落东厢(左厢),居碎叶川(今楚河)东。共有5部:处木昆律部、胡禄屋阙部、摄舍提暾部、突骑施贺逻施部、鼠尼施处半部。每部设一啜统辖。因与※五弩失毕部不睦,常互相争战。唐永徽二年(65

  • 领囡

    参见“滚很召”(2465页)。

  • 库尔吉司

    见“阔儿吉思”(2274页)。

  • 海青使臣

    佩带海青牌的乘驿使者。可凭海青牌经行于海青驿。见“海青牌”(1939页)。

  • 冉瞻

    ?—328十六国时期后赵将领。又名石瞻,字弘武。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本姓冉,名良,年12,为后赵石勒军所获,被石虎收为养子,遂改姓石。以骁猛著称,历封左积射将军、西华侯。晋太宁二年(324

  • 全宁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中书省。治所全宁县(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弘吉刺部世居该地。成宗元贞元年(1295),济宁王蛮子台驸马与鲁国大长公主囊加真于驻冬地建全宁城。大德元年(1297),建全宁府。七年,升全宁

  • 海兰察

    ?—1793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乾隆二十年(1755),以索伦马甲从征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擒辉特台吉巴雅尔,因功擢二等侍卫,寻迁头等,授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二十五年(1760)

  • 按摊

    ?—1309元朝大臣。蒙古克烈氏。湖广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第五子。初事成宗铁穆耳,掌宿卫事。出任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以威望素著,为诸族帖服。黎族首领王高等以20余洞归附,输贡税。后以省亲辞职。武

  • 闾山

    见“医巫闾山”(1063页)。

  • 张榕

    1884—1912清末同盟会员。字荫华。汉军镶黄旗人。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改编地方团练,组织“关东独立自卫军”,以御外侮,遭清廷迫害,避走天津。宣统元年(1909),发动奉天商、学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