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凉乐

西凉乐

十六国北朝时期盛行之音乐。唐朝十部乐之一。源于龟兹乐,并吸收汉族及小月氏、丁零、匈奴、氐等族的乐律。东晋时期,天竺国送给凉州牧张重华乐工12人,乐器一部,其中有笛子、琵琶、箜篌、五弦、铜鼓、皮鼓、都昙鼓等,并带来多种天竺曲调。前秦末年吕光远征西域,又获得筚篥、腰鼓、羯鼓、答腊鼓等许多乐器和龟兹乐曲。天竺乐和龟兹乐在凉州逐渐融合并吸收当地汉族等音乐之长,形成独特的音乐。既有秦汉旧伎,又搀进西北诸族的声调和乐器。魏太武帝拓跋焘平河西得之,谓“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国乐)。及隋炀帝大业中成为九部乐之一。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乐器有钟、磐、弹筝、一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19种,为一部,乐工27人。《旧唐书·音乐志》称演奏者“平巾帻、绯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其与汉族历代正统的“雅”、“颂”相比,善于表现粗犷悲壮、豪迈激昂的情感,更易为北方诸族接受,往往成为其国乐。对后世的戏剧、词、曲皆产生一定影响。

猜你喜欢

  • 李元庆

    1841—1904清末开封农民抗粮罢市运动领导者。开封市郊东乡治台村人。回族。早年参加河南民间秘密会社“仁义会”。为人刚正,好打不平。光绪三十年(1904)秋,因清政府强迫该地农民补交沙荒地税粮,领导

  • 民国镇宁县志

    书名。布依族地区地方志。4卷。民国时期胡翯(号羽高,贵州三都人,汉族)等纂。成书于1947年。是志在(光绪)《镇宁州志》基础上,增补民国以来的采访材料而纂成。共16篇。卷一为志首、地理、前事;卷二为经

  • 珲津

    ?—1659清初将领。蒙古敖汉部人。萨尔图氏。崇德六年(1641),清军围锦州,与台吉诺木齐、武巴什等出城降,授世职牛录章京。编入蒙古镶蓝旗。旋授甲喇额真。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关镇压李自成农

  • 德穆楚克栋鲁普

    1902—1966近代蒙古王公。字希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人。蒙古族。1908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1912年晋和硕杜棱亲王,简称德王。1921年为旗札萨克,执掌旗政。1924年任锡林郭勒盟

  • 苗语

    我国苗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和越南、老挝、泰国等国邻近中国的地区。国内外使用人口近600万。主要特点有:声母多而复杂,韵

  • 吉乎·桑州尖措

    明代青海玉树根蚌寺住持。藏族。四世囊谦王甲根巴日之弟。通过大宝法王噶举派黑帽系五世活佛得银协巴举荐,被明朝封为“功德自在宣抚国师”,赐金印,象牙章。文册载:“凡属囊谦部落僧俗人等,均服从囊谦王室管理”

  • 契丹官

    又称北面官。契丹王朝对执掌境内契丹及其它游牧民族事务官吏的称呼。契丹建国后,辽太祖晚年征服渤海,太宗时又获燕云十六州,境内民族成份复杂,据《辽史·营卫志》称:“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

  • 车鼻可汗

    见“阿史那斛勃”(1233页)。

  • 察哈尔佃齐六世

    1783—1832清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活佛。察哈尔正红旗人。牧民棍岱之子。被选定为察哈尔佃齐呼图克图六世,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坐床。嘉庆六年(1801)、十二年(1807)、十四年(1809)

  • 萧忽古

    ?—1077辽道宗朝将领。字阿斯怜。契丹族。宰相萧挞列之后。性忠直,矫捷有力。初补禁军。咸雍(1065—1074)初,从招讨使耶律赵三讨番部之违命者,以披重铠跃上驼峰,受器重,赵三以女妻之。被道宗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