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诺劳孜

诺劳孜

新疆柯尔克孜族传统节日。又译“诺鲁孜”。波斯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约于每年公历3月22日举行(和伊朗古太阳历相差一天)。历史悠久,大概在其先民居住于叶尼塞河流域时就已出现,有辞旧迎新、祈求人畜平安、预祝新年丰收之意。届时,无论男女老幼,俱要穿新衣,戴新帽,向祖先和神灵供献祭品。家长在房屋正中点燃一堆松枝,将冒烟松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祝贺新年快乐。之后,移往畜圈门口,让畜群通过,并念《古兰经》。日出后,各家均做“诺劳孜”饭,用小麦、大麦等7种以上谷物,加上盐、葱、牛羊肉,做“克缺”或“冲克缺”食品(相当于汉族腊八粥)。午后互相拜年,每人要拜访7家以上。继而欢聚于草坪上,举行赛马、摔跤、马术表演、叼羊、荡秋千、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

猜你喜欢

  • 稠哈死

    傈僳语音译,意为“杀魂”。旧时傈僳族对巫师※尼扒及※苛扒的“杀魂术”的称谓。据说尼扒、苛扒均会杀魂,人被杀魂,即会死亡;人魂被伤残,人即会病残;人被杀魂后,只有杀魂者或巫术比杀魂者更高明的巫师才能解救

  • 国子监官学

    见“八旗官学”(29页)。

  • 瓦撒夫书

    书名。波斯人瓦撒夫(Wassaf,原名舍列甫丁·奥都剌·伊本·法兹勒·阿剌·设剌即)撰。6卷。成书于1328年。作者为伊儿汗国政府征税官,在※《史集》编著者宰相拉施特影响下,立意写※《世界征服者史》续

  • 晶河

    ①清代新疆河名。见《西域水道记》等书。西蒙古语“晶”为“蒸甑”之意。即今新疆精河。源出天山,三源合而北流,经安阜城(今精河县城)西,北入布勒哈齐池(今艾比湖)。 ②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 巴儿忽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又作八剌忽、八儿忽、八里灰、巴儿浑、巴鲁忽歹、八立浑、八儿胡。唐初即以“拔也古”之名见于历史记载。蒙古诸部统一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北巴

  • 隆安

    见“十二安”(8页)。

  • 郭罗克善后事宜

    清代有关郭罗克藏族的各项规定。乾隆九年(1744),经川陕总督公庆奏准,内容为:郭罗克各寨穷苦者有牛无资,可酌量借给;打牲立期制,每年五六月打牲一次,九至十二月在本境近地打牲,按寨分班,每起多至10名

  • 拉珈

    部分瑶族自称。参见“茶山瑶”(1600页)。

  • 宁远城

    ①古城名。即今辽宁省兴城市。明为宁远州城。位于渤海北岸汤沙河与女儿河之间。是今东北通向华北交通要冲。原属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前屯、中屯二卫地。明宣德三年(1428)建。分内外二城。内城周5里余,高3丈

  • 交根钱

    民国时期广西凌乐县政府对当地瑶等民族一种敲榨性剥削。当地县府掌握一部分“官田”,若要租种,首先携带鸡、酒等礼物去县衙申请租种,主管人同意后给划出一块土地,按播种籽面积先收取若干银元(1斤种籽面积,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