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
历史上契丹民族所建朝代名。契丹民族起源于我国北方潢河(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之间。唐代末年,开始强大。10世纪初,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用武力统一契丹及附近诸部,称帝建国(于907年称帝,916年建元。依此,史学界对辽开国的具体时间持有不同看法)。据《契丹国志》载,阿保机建国时,“国号大契丹”。至第二代皇帝辽太宗得中原后晋“儿皇帝”石敬瑭所献燕云十六州,版图扩大,于会同元年(938),“国号改大辽”(《东都事略》、《新五代史》载同;《辽史》记为大同元年,即947年“建国号大辽”,《资治通鉴》载同。故史学界对契丹更改国号为辽的时间亦存两说)。至第六代皇帝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复号大契丹”(此据该书圣宗纪,《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同;《契丹国志·九主年谱》记为开泰元年(1012)。一般认为,以前者为是。)至第八代皇帝辽道宗咸雍二年(1066),又“复改国号大辽”(《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所载皆同),直到辽亡。通常情况下,本民族常以“契丹国”作统称,后世汉文史书常以“辽”作统称。其义,一说“以辽水而得名”;一说“由于十六州的并入,成了辽阔的帝国而已。”习惯上,“辽”不仅指王朝,亦作一个时代的名称。以辽建国916年计,至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被金灭亡,共210年。中历9帝,用22个年号。诸帝世系如下:其疆域据《辽史·地理志》:“东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终辽一代,设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有“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与中原五代、北宋相始终,形成我国第二次南北朝对峙局面。其中,辽宋于1004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订立的“澶渊之盟”是历史上的著名事件。辽统治区域内,以契丹民族为主体,尚有汉、奚、渤海等诸多民族,针对此,辽朝实行“因俗而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民族政策,获得很大成效。最高统治集团受游牧生活习俗影响形成的“斡鲁朵”(宫卫)制、“四时捺钵”制以及“头下军州”制,亦颇具特色,给后来北方民族政权以深刻影响。契丹民族建辽,对统一祖国北方有重大贡献,是政权在我国历史上占重要地位。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南征北战的辽太宗、中兴皇帝辽圣宗以及皇太后萧绰(俗称萧太后)等,皆为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辽亡前夕,保大二年(1122)耶律淳另建立政权,及翌年耶律雅里所建政权,历史上称为“北辽”(前后一年余);四年(1124),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部西迁,在虎思斡耳朵(原苏联托克马克城南)再建政权,依辽制进行统治,延续90余年,史称“西辽”(此据《辽史》。《元史》称作“西契丹”,《湛然居士文集》称作“后辽”,《异域志》称“黑契丹”,《世界征服者史》称“哈喇契丹”)。从广义上说,都属“辽”的范畴,有史家依“两汉”、“两晋”、“两宋”之说法,称其为“两辽”。从辽立,至西辽为蒙古所亡(1218年),共3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