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
清代旗籍中无职位无职业者之称。清入关前后,八旗内成丁者多有兵差之役。随着人丁繁衍,兵差各有定额限制,于是闲散之称突出。未被考中※披甲者,称※余丁。历年没有机会参加挑甲考试者,称※幼丁。东北幼丁于满语内称之※西丹,国有大役即以役之,称为西丹兵,平时则称闲散西丹。余丁与西丹等,即构成众多闲散的主要来源,也成为满洲统治者筹措八旗生计的重要对象。官兵被革退,老人、残疾者于《丁册》内开除,称之八旗废员、废丁,皆谓闲散。身居爵位有俸而无实职者,不掌图记(印信名)的佐领,各随本旗公署行走,供其使令,皆称闲散世职。闲居、候补的官员与大臣,称为闲散官与闲散大臣。宗室子弟被列于封爵等外者,称※闲散宗室。游牧蒙古各旗王公中,身肩旗职者,或称“札萨克·辅国公某”;不授旗任者,或称“闲散·多罗郡王某”。维吾尔族诸王公中,如吐鲁番旗,称“札萨克·多罗郡王额敏和卓”(约康熙后期—1777);该和卓第三子,初封爵位时并未授之职,称“闲散·一等台吉鄂罗木咱卜”。闲散,身分地位高下悬殊;八旗内长期失业者,其生活之艰难在一般旗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