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昌族

阿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蒙撒”、“蒙撒掸”、“衬撤”、“汉撒”等自称。人口有27708人(1990),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的龙陵等县。源于古羌人南迁的一支。其先民远在公元2世纪便居住在怒江流域及以西广大地区。史籍称其先民为“寻传蛮”、“峨昌”、“萼昌”等。阿昌之名始见于《元史·地理志》,记述宋时已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后逐渐向西南迁移,先后定居于保山、腾冲、梁河、陇川、潞西等地。历史上较早与汉、傣、白等民族交往,促进本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15世纪中叶,居住在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已学会种植水田和制造铁器。解放前农业生产已较为发达,梁河培植的优良稻种——“毫公安”被当地群众誉为“水稻之王”。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铁器制作,如“户撒刀”享负盛名。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但不同程度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陇川、潞西和梁河3个方言区,大多数男子都会说汉语、傣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阿昌语称“作涅勤”),但结婚由父母包办,残留夫兄弟婚的转房习俗。居屋多为砖瓦木石结构,一家一个院子。妇女服饰花样较多,通常已婚妇女穿裙子,未婚妇女多穿长裤。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多姿多采的民族歌舞。盛行鬼灵信仰和祖先崇拜,在户腊撒地区还普遍信奉小乘佛教。行土葬。传统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富有反抚精神,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抗汉族和傣族封建领主的斗争。19世纪80年代曾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对陇川边境的入侵。

猜你喜欢

  • 藏语音译,意为“平民”。吐蕃社会等级之一。不同于奴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经济权力。有纳税义务,但可不承担劳役。是时该等级人数不甚多。

  • 松赞干布

    ?—650吐蕃王朝缔造者。又作弃宗弄赞、弃苏农,亦号弗夜氏。赞普囊日论赞之子。生于雅嫩哲堆园之强巴敏久林王宫。其父为属部叛离的族人毒死后,嗣位。平定内乱,尽杀投毒者。经数年征战,兼并诸部,统一西藏高原

  • 妙因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大通寺。在甘肃天祝县境内。明正德六年(1441)建。属鲁土司管辖。与东大寺、西大寺、古城寺、嘎达寺、宣化寺、塔尔寺、宗家寺、显教寺等8寺院共组成一寺院群。经清朝3次扩建,成为青海、甘

  • 西夏文存

    书名。罗福颐撰。1卷,外编1卷。本书据王仁俊《西夏文缀》增辑《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甘肃通志》、《欧阳文忠集》、《西夏纪事本末》、《西夏书事》中所收之录文,及当时新发现之西夏遗文共38

  • 鼠尼施处半部

    西突厥东厢(左厢)※五咄陆之一。居碎叶川(今楚河)东,约在今新疆焉耆西北裕勒都斯河流域。唐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西遁,据其地,设啜统辖,称鼠尼施处半啜。显庆元年(656),以2万骑拒战唐军,为

  • 李怀节

    见“阻午可汗”(1259页)。

  • 鄂齐尔图汗

    (?—1677或1676、1680)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号车臣,故又称鄂齐尔图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拜巴噶斯长子。清崇德五年(1640)嗣位。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同为四卫拉特“共主”,被

  • 赵善政

    五代十国时期云南大天兴国君主。白蛮(白族先民),剑川节度宁北城佉逸塝(在今云南洱源县邓川北)人。白蛮大姓之一,世代为南诏显贵。明代杨慎《滇载记》谓其在南诏王隆舜(877—897年在位)时即为清平官。唐

  • 八都

    见“拔都”(1363页)。

  • 先贤掸

    ?—前33汉代匈奴王。挛鞮氏。※且鞮侯单于之孙,※狐鹿姑单于之侄。武帝太始元年(前96),且鞮侯单于死,其父左大将(名佚)被族众立为单于,旋让位于兄狐鹿姑,自任左贤王,相约以单于位相传。征和元年(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