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陇川宣抚司

陇川宣抚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麓川路,至顺元年(1330),改麓川路军民总管府,至正十五年(1355),改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正统六年(1441),思任法反明,明政府遣王骥统兵讨之。九年(1444),置陇川宣抚司治所在陇把(今云南陇川),与南甸、干崖宣抚司合称“三宣”,屏蔽永昌、腾冲。十年,以恭项为宣抚使,刀歪孟为同知,刀落曩为副使,陇帚为佥事。十二年(1447),恭项与百夷长刀木立仇杀,项内奔,安置于曲靖。同知刀歪孟为众所信服,乃以其为宣抚使。万历(1573—1620)初,缅甸莽瑞体内侵,招诱宣抚多士宁附缅,遭拒。后士宁记室(秘书)岳凤鸩杀士宁投缅。及明军攻缅,复故地,于万历十二年(1584),复建陇川宣抚司,以多士宁子思顺为宣抚使。《读史方舆纪要》记其地域:“东至芒市,南至木邦,西至干崖,北至南甸。”其境域包括今德宏之陇川、瑞丽二县及潞西之遮放区。清沿明制。民国二年(1913),设弹压委员,兼领户撒、腊撒二土司。五年(1916),改为行政委员,户撒归干崖,腊撒归勐卯。二十一年(1932),置陇川设治局。隶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管辖。陇川今为陇川县,猛卯为今瑞丽县,遮放属潞西县。

猜你喜欢

  • 血星

    刊物名。绥远省反帝大同盟于1932年5月成立,6月创刊。初名“血腥”,后改“血星”。宣传抗日救国。创始人为中共地下党员杜如薪和进步青年苏谦益等。经费捐凑,大约出五、六期停刊。初仅发几十份,后增至数百份

  • 兀剌忽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鄂勒欢卫。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与塔速儿河等7卫同时设立,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富拉珲河口富乡屯。

  • 尸逐

    匈奴姓氏。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右薁鞬日逐王比(比为名)自立为䤈落尸逐鞮单于(又称呼韩邪单于)。次年,附汉。二十六年,入居西河郡(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南)。其后裔降汉,遂以“尸逐”

  • 杨景贤

    元末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原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因从姊夫杨镇抚,遂以杨姓称之。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续录鬼簿》称其“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自幼好学,精通汉语文,擅长音律和词赋,致力于杂剧

  • 德宁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中书省。治所德宁县(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蒙古国建立前,汪古部世居该地。元代汪古部贵族赵王于黑水(今艾不盖河)北岸修建以王府为中心的新城(俗称赵王城),定名静安县,为静安路

  • 抚黎局

    清海南治黎机构。光绪十三年(1887),广西提督冯子材奉命镇压海南临高、儋州等地黎汉农民起义后,在岭门、南丰、悯安等各地分置。局长均委任汉族地方官吏充任,局之下设黎团总长,可由当地汉族或黎族封建地主担

  • 折华

    唐代党项首领。约生于隋唐之际。折氏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大族。唐武德年间(618—626),由代北(指今山西恒山及河北小五台山以北地区)迁入河西府谷(今陕西府谷),为河西折氏始祖。其后世历仕麟(今陕西神

  • 库洪

    参见“哈密瓜”(1637页)。

  • 驻京喇嘛

    清代对京师各寺庙喇嘛僧人的概称。清朝为实行分治,对凡在北京各寺庙的佛教僧人概称之为“驻京喇嘛”,以与其他地区僧人相区别。北京各寺庙的佛教事务由理藩院协同章嘉呼图克图管理,清政府给予特别优待。

  • 铁笛布

    仡佬族、苗族民间纺织品。产于贵州镇宁、关岭、织金、贵定、独山等地。据《续黔书》载:其质地柔软、缜密、纤美、精致。贵定苗族妇女所织的布“洁白如雪,拭水不濡,用弥年不渍垢腻”。尚有一种斜文布按照铜鼓上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