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明心

马明心

1719—1781

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派创始人。亦作马明清或马明新,字复生,名真卫。经名伊卜拉欣,道号“维尕耶·屯拉海”(意为“维护主道的人”)。回族。祖籍甘肃阶州(今武都县),后迁金县(今榆中县)马坡三伏庄。以务农为业。康熙(1662—1722)初年,其父求学迁河州(今临夏县),择居大西关,遂家焉。幼孤,为叔父所抚养。六岁随叔父在西关清真寺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及阿拉伯文,刻苦努力,成绩优良。雍正六年(1728),随叔父赴麦加朝觐,途经也门,与叔父失散。被当地沙孜林耶道堂收为门徒,习经修道,并由教长资助朝觐“天房”。乾隆九年(1744),经中亚布哈拉、新疆等地区返回青海循化。时年26岁。积极传布沙孜林耶主张,并吸收一些苏非派的教义,创立哲赫林耶派。主张:在吟主赞圣时要高声朗诵赞词,故被称为“高念派”或“高赞派”,简化宗教仪式,改“主麻”(聚礼)日的16拜为10拜;强调“海的耶”(即“布施”之意)要用于周济穷人,阿訇不能独受私用;教权传递应传贤不传子。得到广大下层回民拥护,被老教(“阁的木”)斥为“异端”,故被称为“新教”。发展迅速,从青海循化,直到甘肃河州(今临夏)、定西、榆中等地,都有其广泛影响。后被循化花寺首领马国宝,以“邪教”告发,被迫迁居河州、榆中等地,继定居定西县官川马家堡。后甘肃、宁夏、青海及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穆斯林纷纷前来学经论道,该地遂成为哲赫林耶派传教基地,故该派又称“官川门宦”。教众又尊称其为“官川阿齐孜”(尊贵之意)、“官川太爷”、“官川老人家”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因其门生苏四十三揭起反清义旗,遂被捕,拒诱降,于兰州被害。后人将其言论整理编成《马明心遗言录》传世。并尊其为“束海达依”(意为“为主道牺牲的人”)。

猜你喜欢

  • 延安民族学院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培养民族干部的学校。1941年7月初在陕北公学成立民族部,以培养民族干部。不久陕北公学解散,在民族部基础上成立民族学院。副院长高克林,教育长乌兰夫,副教育长王锋。学员有汉、蒙、满

  • 满洲四礼集

    书名。1函5册。索宁安辑录。嘉庆元年(1796)成书。内容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洲婚礼仪节、满洲慎终集、满洲丧葬追远论及满洲家祠祭祀仪注四编,对研究满族宗教信仰、民俗有一定参考价值。

  • 晋绥边区党委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地区党的领导机关。1940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绥远敌占区工作的决定》规定:为使绥远敌占区工作与晋西北相连接起来,并依靠晋西北之雁北地区发展绥远敌占区的工作。成立晋绥边区党委,受晋西北

  • 拓跋平原

    ? —487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河南王※拓跋曜孙,颍川王提长子。太安元年(455),父卒,袭爵,后改封武昌王。曾随献文帝拓跋弘征柔然,多有战功。拜假节、都督齐兖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齐州刺史,善于怀

  • 普禄

    清代地名。一作普禄乡。故址在前苏联境内的黑龙江下游东岸伊尔库特斯科耶稍南,或说在波卡罗夫卡附近。为清代黑龙江下游各少数民族向清朝缴纳土贡、三姓副都统派官员代表中央政府接受贡物并“赏乌绫”的地点之一。

  • 丹增曲结

    清代西藏贵族。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之父。原系西康邓柯地方春科土司。嘉庆十年(1805),其子被确认为达赖喇嘛后,清朝按例封其为公爵,赏头等品带,后随达赖喇嘛入藏,噶厦政府照例赐庄园、百姓,成为西藏大贵

  • 尔朱氏

    见“契胡”(1563页)。

  • 巴伦台黄庙

    黄帽派喇嘛庙。一称巴伦台庙。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静县北90里。清光绪十五年(1889,一说二十四年,1898)建。为天山南路旧土尔扈特蒙古总庙。内置经学、医学、密宗三院。解放前有喇嘛300

  • 阿弥厥

    隋时疏勒王。其时统有大城12,小城数10,拥兵2千人。臣于突厥,岁送贡赋。大业(605—618)中,遣使赴隋贡方物。

  • 色勒库尔绥远回队

    清末新疆民族武装之一。光绪二十二年(1896),塔什库尔干(时称蒲犁厅,即原色勒库尔)的塔吉克和柯尔克孜族青年,为抵御英、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应募组成。由驻防当地的马队旗官兼任管带,阿奇木伯克兼任总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