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张衡

张衡

万安(今属江西)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奏疏剀切。提升为礼部侍郎。以清慎被赞扬。后因言事犯罪死。


【生卒】: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人。出身大姓。少入太学。通《五经》、六艺。安帝、顺帝时两任太史令,后又拜侍中、河间相。精通天文、阴阳、历算,创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又善文学和经学,著有《二京赋》、《应间》、《思玄赋》、《官训诂》、《灵宪》等共三十二篇。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曾上书指斥图谶虚妄。


【生卒】:1628—1701

【介绍】:

清直隶景州人,字友石,号晴峰。顺治十八年进士。历官至榆林东路道。有《稧亭诗选》。


【介绍】:

元乐陵人,字士衡。官中书左司员外郎,辞归,屡辟不起。为文奇古。山水学荆关,墨竹自成一家。


【生卒】:?—612

【介绍】:

隋河内人,字建平。仕北周,累迁至掌朝大夫。入隋为晋王杨广府总管掾。随广转扬州,尽心事广,广夺宗之计,衡亦预其谋。官至御史大夫。后坐怨望,赐死于家。


【生卒】:78—139

【介绍】:

东汉南阳西鄂人,字平子。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时征拜郎中,迁太史令。顺帝初,复为太史令。后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整法令,有政绩。征拜尚书卒。创制世界最早以水力转动之浑天仪,并于阳嘉元年制造测定地震之候风地动仪。所著《灵宪》,力图解答天地起源演化,又用距离变化解释行星运行迟疾。又于中国历史上首次正确解释月蚀原因,指出月光为日光之反照。和帝永元间作《东京赋》、《西京赋》,后又有《应间赋》、《思玄赋》等。有辑本《张河间集》。


【生卒】:?-612

字建平,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人。仕北周有敢谏声誉。位至掌朝大夫。隋初,兼为晋王广府僚。协助广夺太子位。隋文帝病重,忿广,欲召废太子勇。广令衡入文帝寝宫,文帝即死。广即位,衡为御史大夫,大得宠信。后炀帝恶衡骄纵及谏己劳民,屡加贬斥,竟至除名。常令人察衡言行。大业八年,以诽谤罪赐死。衡临刑,言己所作为,自不容久活,监刑者塞耳将其杀害。(参见《北史》)


【生卒】: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人。出身大姓。少入太学。通《五经》、六艺。安帝、顺帝时两任太史令,后又拜侍中、河间相。精通天文、阴阳、历算,创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又善文学和经学,著有《二京赋》、《应间》、《思玄赋》、《官训诂》、《灵宪》等共三十二篇。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曾上书指斥图谶虚妄。


猜你喜欢

  • 王绍鼎

    【生卒】:?—857【介绍】:唐回纥阿布思族人,字嗣先。王元逵子。嗣父为成德军节度使,累擢检校尚书左仆射。为人淫湎自放,性暴,贪敛,登楼弹射路人以为乐。众忿其虐,欲逐之,会病卒。

  • 项鸿祚

    【生卒】:1798——1835字莲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屡应部试不中。善作词,总结前代名家词风,加以扬弃,自有特色。有《忆云词》。【生卒】:1768—1835【介绍】:

  • 李势

    【生卒】:?-361字子仁,李寿子。初为翊军将军、汉王世子,后立为太子。晋康帝建元元年(343),继父立为帝。荒淫不理国事,朝政紊乱,所部叛离,国家垂危。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晋桓温攻蜀,势出降

  • 张崇贵

    【生卒】:955——1011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太祖时,为内中高品。太平兴国中,从太宗征北汉。淳化间,与李继隆分兵合击,败西夏李继迁,擒赵保忠。至道二年(996),继迁率部围攻灵州,奉命为灵、环、庆

  • 丘仲

    【介绍】:西汉人。武帝时,以造笛闻名。

  • 封回

    【生卒】:452—528【介绍】:北魏渤海蓚人,封玄之族孙。献文帝皇兴初为中书学生,袭爵富城子,累迁太子家令。宣武帝时,除镇远将军、安州刺史。孝明帝时历度支、都官尚书,冀州大中正。多直言,尝对胡太后言

  • 范同

    【生卒】:1097—1148【介绍】:宋建康人,字择善。徽宗政和五年进士。宣和二年再中弘词科。累官吏部员外郎,与秦桧力主和议。高宗绍兴八年,假太常少卿,接伴金使入境,同北向再拜,问金主起居,军民见者多

  • 席世英

    世雅弟。以父功,位仪同三司。后至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参见《北史》)

  • 梁五

    【介绍】:春秋时晋国人。与东关嬖五俱为晋献公之宠臣。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乃赂梁五及东关嬖五,使之言于献公,出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居于外。并谮群公子。终立奚齐。晋人斥其朋比为奸,称之谓“二五耦”。

  • 耿介

    孙奇逢弟子。字介石。河南登封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先后出任福建巡海道、江西湖东道、直隶大名道。曾修复河南嵩阳书院。再被荐充少詹事。学术以朱子为宗。著有《中州道学编》、《性学要旨》